新浪财经

CPI:一人有一种体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 10:27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尔山

  当消费者物价指数(简称CPI)成为2007年的流行词汇,以及今年"两会"的一个重点关注内容时,印象当中多数报道强调的都是这样一些数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CPI达4.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今年1月份,CPI达7.1%。

  这对于看报道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回答恐怕是各不相同。也是基于这个原因,能够反映个性化体会的故事就显得更引人注目。

  比如3月6日<新民晚报>的一篇文章,题为"一碗卤煮火烧里看物价:每月多赚200元没跑赢CPI",从一个普通北京人的角度说出了一种个性化体会:"去年,一碗卤煮火烧6元,现在涨到8元。"……老金算了一笔账,他每天吃一碗卤煮火烧,一碗涨价2元,一个月就要多付60元,一年就是720元……如今,老金一个月赚5200元,去年他月收入是5000元。"没跑过刘翔,也没跑过CPI。我看上去一个月多赚200元,但其实收入还是降了。"

  报道中记者引用一位代表的话说,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百姓疾苦,"海边的渔民天天吃海鲜,吃不到青菜,他们生活中的不便,如果不去体验,只关注枯燥的数字,肯定不能全面了解" 。

  这跟我们的一个想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当时我们的目的是让远在国外的老板知道我们的体会,提醒他考虑提高我们的工资。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们做的是能源市场调研,每天都要跟石油产品价格打交道。即使天下太平,没有任何突发事件需要专门报道,这个分析员小组每天都要分工跟踪分析一个石油产品的价格,此外每周还要轮流报道一次成品油价格,每月再来一个月度总结。

  很自然地,大家经常讨论的就是谁负责的产品的价格最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随着2007年的日历翻到下半年,月度CPI的涨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报道里面,也成为谈话的内容。不知谁开了头,大家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工资也在面临上涨的CPI的冲击。

  应该让老板知道中国的CPI涨得有多快,我们的工资正在缩水,有人说。

  没错,老板在国外,未必能够体会中国员工的感受。

  不久就想到一个办法:每人在每个月结束以后,用自己负责的产品在这个月的平均价格去除自己的工资,看看自己的工资可以买到多少由自己负责研究的产品,让老板对CPI的影响有一个参考指标。

  举个例子:假设负责某个液化石油气市场的同事的工资是每月5000元,而2007年1月该市场液化石油气平均价格是5100元/吨,12月是6700元/吨,那么这个同事的工资在2007年1月可以买到0.98吨液化石油气,到了12月就只能买到0.75吨,相当于1月份的76%,减少四分之一。

  将自己负责的产品做成关于CPI的个性化体验报告,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醒老板,即使大家忘我工作,只看石油市场,没有理会外面其他市场可能有多少产品在涨价,却也照样能够感受到CPI的影响。最起码,老板不能说大家不专心,花时间研究其他东西的价格。相反,如果不能从石油市场联想到CPI,非要按CPI定义去查柴米油盐这样一些组成因素的价格才能说出点什么,恐怕也很难说是一个称职的分析员。

  至于老板怎么看这四分之一的变化,会不会加工资,还要看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运气,而这也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东西。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