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专家认为:借次贷危机出海抄底存三大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 09:03 经济参考报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众多企业和金融机构股价大幅缩水,令国内不少企业跃跃欲试“出海抄底”。但各种迹象表明,次贷危机何时见底尚难预料,我国企业急于“抄底”反而会为次贷危机买单。

  专家认为,国内企业当下“走出去”投资并购存在三大风险,鉴于我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应抓住机遇并购优质资产。

  “出海抄底”战略机遇凸显

  次贷危机令西方各大金融机构的股价出现深幅下挫,加上国内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众多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都对走出去“抄底”摩拳擦掌。相关部门亦在不同场合表示,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投资、跨国并购等方式“走出去”,可利用金融、电信等行业目前的高市值,参股、换股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和企业。

  中国平安已通过子公司收购了国际金融服务商富通集团4.18%的股权,为国内“出海抄底”的呼声提供了行动注解。

  商务部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邢厚媛认为,讨论“出海抄底”要弄清楚两点:一是时机问题,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是否到此为止?市场是否已经到了底部?首先,美国经济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各国如履薄冰,全球宏观经济都将进入新的周期,不会很快复苏,可能要到年中才能见分晓。

  二是能力问题,中国企业是否具备大规模跨国并购的能力?理论上现在是“走出去”投资的好时机,但应该说多数中国企业尚不具备跨国并购、运营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境外投资有三忌

  专家认为,企业走出去应着重注意以下三大风险。

  一忌为走出去而走出去,“吃得下,咽不下”。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认为,在资金充裕、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海外资产会显得很便宜。但便宜不应该成为投资的理由,如果资产不能给自己带来效益,再便宜也没有价值。

  二忌以己之短,博人之长。上世纪80年代,日本在本币快速升值的过程中大举“购买美国”,主要投向金融和地产。但在技术开发上享有优势的日本在金融领域并无经验,随着泡沫破裂,日本多年辛苦积累的财富化为泡影。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谨防重蹈覆辙,切不可贪功冒进,应瞄准资源、能源、技术等本国经济软肋。

  第三,要警惕境外利益集团操控舆论,向境外合法输送利益。目前,我国相当多的金融机构都有外资背景,如汇丰集团已成为中国平安第一大股东。在次贷危机蔓延的今天,我国必须对种种风险转嫁和利益输送行为保持警惕。

  韬光养晦 蓄势待发

  投行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企业应韬光养晦,趁机吸纳人才和资源,抓住机遇并购优质资产。

  首先,韬光养晦,曲线投资。美国对境外投资者的安全审查非常严格,特别是金融、能源等行业,对国有企业等所谓的政府控制企业尤为敏感。在中投公司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团的交易中,所购买的都是无投票权的普通股权,不占有董事会席位,且入股比例低于10%的审查门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博士认为,当下中投公司应该制定投资比例、原则,选聘境外投资管理机构,更多地将境外金融类投资外包给这类有丰富投资经验的投资机构去做。

  其次,广纳人才,相机出动。客观地说,目前国内缺乏足以支撑大型跨国并购的金融机制和国际化人才,缺乏过硬的顾问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庞大的服务体系。次贷危机其实给了中国企业低成本吸纳国际人才的机会。

  第三,着眼长远战略,多途径出海。海外投资应着眼于长期战略,不能抱着小股民炒短线的思路,只看一时涨跌。企业“走出去”应着重在能源、矿产等领域,提早布局。

  德邦证券总裁余云辉博士建议,中投公司的对外投资还可以通过对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提供后台融资来实现,企业将其在海外购得的股权以及在国内的相应股权抵押给中投公司。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