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理财零收益:谁的过错?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01:30 第一财经日报

  

插图/刘飞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零收益似有成为普遍现象的趋势,这令投资者难免会有竹篮打水的感觉。

  零收益产品购买者也不少,这从侧面反映出普通投资者理财知识仍然相对匮乏,国内相关的理财市场目前仍然是相对初级的水平

  在投资者的惯常意识中,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特征就是安全稳定,虽不敢奢望有牛市中基金那样可观的回报,但无论如何相信也不会比同期的定期存款低。

  但随着近期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案例被屡屡曝光,这种思维定式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所击溃,投资者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正在变得越来越陌生的产品,自己究竟是在期待可见的收益还是在播种未知的风险?

  众多“零收益”产品

  某银行2006年底推出的“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与建设银行(0939.HK)、中国人寿(2628.HK)、中银香港(2388.HK)和招商银行(3968.HK)挂钩,产品到期收益取决于4只股票从2006年12月28日到2007年12月19日间的涨幅,计算公式为:16%-(涨幅最高者的涨幅-涨幅最低者的涨幅),如果为负,则收益为零。到期日4只股票中涨幅最高的是招商银行,为96.25%;涨幅最低的是中银香港,为-2.62%。由此计算:16%-(96.25%+2.62%),最终收益为零。

  这个案例并非特例,不少银行推出的类似产品最后都成为“收益杀手”。另一家银行一年多前推出的理财产品盈丰理财0702号,今年2月19日到期后,2月22日归还本金后投资者发现,一年中投资人民币、美元、港币股票挂钩产品的到期收益率都是零。但该产品此前标榜的预期最高收益率高达28%。据媒体披露,该银行另一款尚未到期的理财产品目前的收益率也仅有-0.65%,可见“吃药”的投资者不在少数。一些投资者据此认为银行在销售时进行了夸大宣传。一位投资人士表示:“它很突出自己的上限,也没说拿到零的可能性有多大,后来我们一算,按它的公式拿到零的概率占92%,它挂钩的4只银行股同时涨或同时跌,你就会拿到16%的收益率,只要任何2只差异超过16%就是零收益。”

  还有一家银行在2006年12月推出“非凡理财——人民币第十二期”理财产品。该产品挂钩8只在香港上市、具有内地背景金融龙头股,预期收益为7%左右,期限为2年。有投资者购买该理财产品后发现,产品到现在为止基本为零收益。该银行总行对此发布公告解释称,虽然该款产品到目前为止近乎零收益,但投资最终收益是根据到期观察日(2008年12月)的市场表现来计算;另外,该产品为投资者提供100%保本。

  谁的过错?

  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零收益似有成为普遍现象的趋势,这令投资者难免会有竹篮打水的感觉。一位金融业分析人士就此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认为无论从何种角度而言,作为专业金融机构让这些有明显瑕疵的“小概率获利”性质的产品流入到投资者手中,一方面没有详细提示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却夸大了预期收益率,这就存在较明显误导投资者的嫌疑。甚至银行推出这类产品,客观上有在给自己保底的情况下和买家对赌的特性,那样的话无疑银行胜率相当高,而输家则是广大投资者。

  “但零收益产品购买者也不少,这从侧面反映出普通投资者理财知识仍然相对匮乏,国内相关的理财市场目前仍然是相对初级的水平。我咨询过一些购买此类产品的投资者,他们几乎都是一厢情愿地认为银行就是保险箱,即使不能拿到预期中的高收益,但至少能够有平均水平以上的收益,同时几乎不存在风险。没有一个人去研究关于此类产品收益概率大小的问题,而是在潜意识中就把结构性产品与基金、银行打新股等产品‘一视同仁’了。”

  资深金融从业人士马国胜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电话采访时表示,“关于这类产品,我认为还是有市场的。但前提是中资银行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对产品进行风险分析,推向市场的应该是收益实现概率大的产品。在推出前不妨对产品放在历史环境下研判收益实现的可能性。”

  “产品销售时也应把握销售对象。此类产品适合年轻人群、金融知识较多、愿意承担风险的客户,而不适合老年人群、金融知识欠缺、追求稳定收益的客户。”


华之杰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