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风电机组:何日劲吹中国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07:30 中国质量新闻网

  我国亟待解决风电产业国产化问题

  风电机组:何日劲吹中国风

  伴随着我国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机制造的国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加快我国风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风机制造技术水平,尽快创出市场认可、质量过硬的自主品牌,成为我国建设风电强国的当务之急。

  国产化率硬指标 带动风机“中国制造”

  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凡是新建风力发电场,其使用的风电机组国产化率要在70%以上。硬性规定加上日渐走高的风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产风机制造技术的发展。

  据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陈德铭介绍,至2006年年底,全国已有风电制造及相关零部件企业100多家,已经生产和准备进入大型风电机组制造的整机生产企业有36家。2006年,我国风能新增装机容量133万千瓦,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总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介绍说,目前,国内企业已基本掌握兆瓦级以下的风电机组制造技术,主要零部件实现了国产化。2006年并网型风电机组新增市场份额中,国产风机占到45%。其中,新疆金风公司的份额占新增总装机的33%,占国内产品份额的80%。

  沈阳工业大学风能研究所、东方汽轮机厂、哈尔滨飞威达公司均在国产兆瓦级变桨变速机组研制方面取得进展。目前国内从事兆瓦级风机制造的国内厂家中蓝德技术含量最高,其生产的风机效果不次于国外风机。

  国外垄断核心技术 “中国制造”风机仍处低端

  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我国风电规模将在2020年达3000万千瓦。意味着未来13年内年均新增装机容量需要保持在200万千瓦左右,保守预计风机设备类的市场容量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但与我国广阔风电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仍处于较低水平。

  由于风机产品近几年产销两旺,国内企业蜂拥而上,一下子达到了30多家,可由于产品开发、创新工作跟不上,致使国内风机行业趋同化问题严重,成本长期居高不下,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尽管国产风机在自主技术创新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市场认可度仍然偏低。

  目前国内风电技术虽已基本成熟,但关键技术仍依赖国外,设备的投资成本、单位造价普遍较高。宁夏电力公司总工程师邓永辉介绍,国产风机制造核心技术没有完全掌握,风机的发电系统以及调速系统有待完善。

  此外,在单机容量方面,与国外技术差距也较大。企业表示,凤机一装就是几十年,所以质量一定要达到一定水平,否则后悔莫及。国内风机零部件价格虽便宜,但企业仍愿意选用质量更有保证的合资产品。如鲁能在建的莱州风电项目总装机27.6万千瓦,设备来自上海的中外合资企业。

  在国产风机遭遇信任危机的同时,跨国风电企业却抓住了市场机遇,纷纷采取合资或者独资的方式大规模介入。

  加大政策扶持 鼓励自主创新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组织2兆瓦-3兆瓦大型风电机组的研究,并着手海上风电场的研究工作。业内人士建议:

  一是把风电科研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支持国内科研机构提高创新能力,引进国风先进技术设备,加快消化吸收,尽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尽快以开发能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为依托,建立国家风机组整机及零部件技术开发中心,给予重点支持。当前,须认真贯彻落实发改委和财政部2006年下发的关于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风电装备能力,实现风电自主化建设。

  三是建议改变整机进口免税、部件进口征税的办法。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李俊峰建议限制整机进口,对于国内尚不能生产的零部件或散件应给予进口免税,以此鼓励逐步国产化,促使外国公司将整机制造技术向国内转移,达到更好消化、吸收、创新的目的。通过与国外合作,快速消化创新,以便将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中国质量报》

□ 新华社记者 武 勇 吕福明/文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