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图文]唐晓青访谈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07:04 中国质量新闻网

  

  对影成三人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质量管理信息化倡导人唐晓青访谈录

  在质量管理领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唐晓青是应用信息技术提升质量水平研究、实践最多的专家之一,也是取得成绩最多的专家之一。她集10余年的精力,开发了1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产品全生命期的集成化质量管理软件系统平台,并在70多个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由她主持开发的《集成化质量管理系统平台与国防企业应用实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日前,唐晓青做客本报《质量会客厅》,畅谈了她对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理念、相关技术、系统建立、工程应用等问题的看法。——编 者

  

[图文]唐晓青访谈录

  人物素描:唐晓青,1953年2月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质量工程、制造工程、工业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20余项,工业企业应用工程项目50余项,主持研发的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在70余家企业应用,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2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4项。学术兼职:曾任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质量协会顾问、学术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担任国内《航空学报》及国外等多家期刊编委、审稿人,英国Cranfield大学兼职教授,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鄄SRC)项目评审专家。社会兼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

  时间:2008年2月22日下午2∶30—5∶30

  地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办公楼

  嘉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中国质量协会学术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唐晓青

  “对影成三人”,熟悉唐晓青的人都这样形容她的忙碌,因为她身兼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专家、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多重角色,集学术、管理、社会三重角色于一身。但质量同仁们还是更看重她在中国质量工程研究、推广、应用领域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她作为质量人对质量工程前景的期许。

  收集“影子”

  研究应用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

  语录:“做开发‘傻瓜技术’的尝试者。”

  视点:做了20多年科研工作的唐晓青说她就像一个运输工具:把复杂的问题“打包”,使之变得简单、流畅,并将他们运送到目的地。

  “回想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在企业推广SPC技术(即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几十年下来,推广的成绩平平,这其中必有原因。联想到今天的情景,我感到这里面必定有它‘缺位’的因素。我们是在研究工程技术,对于技术应用而言,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把高深的理论和技术孵化成‘傻瓜技术’,孵化成企业可用的技术,通过这样的技术,使工程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都能够迅速掌握,并在生产中应用。”唐晓青说,为了这个目标,她坚持开发‘傻瓜技术’,坚持技术开发中工业应用为先。

  为此,她和同事们一起,对市场上多个主流的商品化企业管理软件系统进行剖析,考察与企业质量管理相匹配的功能。结果发现这些系统更多地注重企业经营过程管理,具有一定的质量信息数据采集功能,但很难支持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事实上,质量数据与信息散落在企业中各个不同的部门,散布在企业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涉及了产品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在整个企业方方面面的数据中都能看到质量信息的“影子”。

  为了把这些“影子”收集起来,唐晓青开始了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由设想向现实的跋涉,立志要建立一套覆盖企业质量管理全过程的信息系统。10多年的时间,这个系统研究经历了模块化、集成化和平台化3个发展阶段和历程;从比较单一地采集生产线上工序、车间的质量数据,逐步发展为能够集成不同部门、过程以及不同系统的质量数据,最终成为支撑质量保证体系运作和企业产品全过程质量管理的信息系统。通过在70余家企业推广应用,逐步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锻造“链子”

  建言质量管理信息化支撑专业化制造

  语录:“在全球化趋势下,专业化制造发展战略才能使生产商有足够的精力专注质量。”

  视点: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只有15%-20%,发达国家达到70%-80%。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部分行业必须实现专业化分工,通过制造的专业化,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率、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也只有专业化才能使生产商有足够的精力专注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比如,波音公司飞机制造由全球多个国家的上千个专业化制造承包商参与;我国长江三角洲制造企业的发展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不仅是全球化制造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化、参与全球竞争的比较好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质量管理信息化在其中应能够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管理链条中,要用心打造好质量管理信息化这条“链子”,它不仅能够对中国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通过与其他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和融合,进一步提升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支撑我国制造业向全球制造链的高端迈进。

  “穿裤子”还是“戴帽子”

  比对国内外坦言中国尚须努力

  语录:“中国企业自身活力有待激发,对于新技术的敏感性尚待开发。”

  视点:谈到国内外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信息化工程的比较,唐晓青一言“中国尚须努力”,道出了中外不同的现状和对中国质量管理信息化道路的忧虑。

  国外企业主要有3种成熟的做法:大型企业自主开发;委托ERP等系统供应商在管理系统中按照用户的要求增加质量管理功能模块;企业委托供应商专门开发独立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为什么这些相对成熟的质量管理系统没有或较少进入中国?唐晓青介绍,一方面由于企业认识的欠缺导致的市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系统的通用性强,不能够满足中国企业的需求,系统的实施难度大、复杂、成本高。

  中国的CAQ(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技术发展状况如何?什么时候才能形成产业化?唐晓青说,由于目前中国企业还不具备自主开发质量管理系统的能力,一些管理系统供应商也没有精力顾及这一块,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CAQ技术仍将停留在大学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逐步转化为应用成果阶段。

  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企业对质量管理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企业需求程度等制约了质量管理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进程。让唐晓青感触最深的是,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国内,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部分企业还在“甩图板”,即处于CAD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

  打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对于企业而言,应用CAD技术和实施质量管理系统是“穿裤子”和“戴帽子”不同的需求程度问题。对于一些企业需求而言,“穿裤子”是必须的,至于“帽子”,则可戴可不戴。

  关注质量技术

  鼓励促进技术交流与分享

  语录:“以交流促进技术研发,以奖励激发应用活力。”

  视点:作为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励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的主任,唐晓青说她主持了该奖项自2005年设立来的评审工作,发现了一批质量技术水平高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先进的质量技术直接给企业创造了价值,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比如,“宝钢六西格玛精益运营”项目良好地解决了产品与过程的“缺陷、波动、浪费”的问题,仅2005年该技术的财务贡献超过3.6个亿,在业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海尔集团的“可靠性测试方案与平台”建立了企业可靠性测试标准,提高了早期预知产品质量问题和不断提高产品可靠性的能力;还有一些软件公司运用QFD(质量功能展开)技术解决了外包软件质量问题,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同时,我也发现国内企业的质量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区域性差异: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行业差异: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的差异;文化差异:外向型和内需型企业的文化差异;理念差异:现代化和传统型管理的差异等。”改变这种现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促进先进质量技术的交流与分享。唐晓青说,日前她接到了中国质量协会将在厦门召开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会议的邀请,作为专家,她将在大会做《质量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演讲,希望届时能够与更多的专业人士面对面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担起风雨

  组建质量工程实验室

  语录:“鸡生蛋,蛋生鸡”。

  视点:1992年,唐晓青在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当时,在国外信息化技术已应用于企业质量管理,中国在863等国家计划的支持下,进行了基础技术研究和软件工具开发,但在企业应用方面尚显不足,企业对于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技术的认识和认可度不高。也正因为如此,回国后,唐晓青的科研方向开始由机械制造工艺向质量领域拓展,试图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质量管理,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系统,为我国企业提供可用的技术和集成化系统,并在企业实施应用。

  提出的研究项目立即得到了航空科学基金的支持,虽然当时每年仅有7000元的经费支持,但她还是硬着头皮挑起了“这担风雨”。唐晓青笑言,因为她有这样的优势:既有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又熟悉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同时还了解世界前沿的科研方向,所以信心是有的。这种窘迫的状况直到后来在国家863计划和国防技术研究计划的项目支持下才得以完全改善。

  1995年,由唐晓青挂帅的“质量工程实验室”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这是我国大学里第一个以质量管理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使命的实验室。唐晓青认为,传统意义上质量工程一般来说局限于质量控制统计技术的研究,随着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不可避免,技术交叉会产生更大的应用效益。实验室以质量工程命名是向学术与工程界说明:他们是立足于质量,研究相关理论,开发交叉技术,强化工程应用。“交叉学科催生了我们的研究思路,我们向社会提供多技术融合的成果。”唐晓青的梦想就是要让这个实验室“鸡生蛋,蛋生鸡”。

  “就是说这个实验室要坚持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并重的原则,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必须要产生一些实用技术,并使这些技术为企业所用,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十几年的发展告诉我们,主要研究选题要来自于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实践与发展的过程,发现问题,改进研究,进而推动应用。”唐晓青解释。

  对于唐晓青,记者是先闻其名后见其人。2007年第九届全国质量工程学科学术会议,因为其他工作缠身,她没有参会,但许多专家就她和她的质量工程实验室做了不少介绍,记者也第一次知道了国内有个专门从事质量管理信息化技术研发的实验室。

  3个多小时的访谈,阳光从直射到西斜,55岁的唐晓青一直不停地、充满热情地讲述着她对质量管理的看法,以至于记者事前准备的采访提纲几乎没有派上用场。有一个细节是,其间,她没有喝一口水。

  由于篇幅的关系,她的许多真知灼见还不能在这篇文章中一一展现,如她的上下道工序互为检验员的想法、QCTSE(质量、成本、时间、服务、环境)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有机融合、全员质量的核心、大学生模拟训练、案例教学模式等,都是在实践中激活的思维细胞。用她自己的话说,好在她还在不停地“奔波”,为中国质量振兴,为培养更多的质量人。——采访手记

□ 本报记者 杜 吟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