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铁矿石涨价引发钢企多米诺反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01:41 新京报

  2月22日傍晚,中国钢厂谈判代表宝钢宣布,与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VALE)就2008年度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达成了一致,持续了将近3个月的2008年铁矿石谈判基本上尘埃落定。

  与去年不同的是,新日铁夺取了谈判的首发权.2008年2月18日,日本新日铁和韩国浦项制铁与VALE率先达成一致:南部粉矿产品在2007年基础上上涨65%,卡拉加斯粉矿由于品质较好涨幅为71%。按照28年来的谈判规则,这一价格随后将被参与谈判的各供需方所接受。

  采购成本增加600亿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张晓刚25日发表声明称,由于国际铁矿石大幅涨价,钢铁生产成本增加,中国钢铁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

  据统计,中国每年从巴西、澳大利亚、南非和加拿大进口长期合同铁矿石约2.5亿吨。按照65%以上的涨幅计算,平均成本估计增加33-34美元/吨,中国钢铁行业需要多支出84亿美元,约合600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有长期合同的中国大中型钢企总共年利润仅有1400多亿元。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65%的涨价幅度计算,2008年三大供应商铁矿石价格平均上涨33.8美元。这将使分摊在全国每吨钢材上的成本增加15美元-16.8美元。尽管钢铁企业2007年盈利水平达1900亿元,但此次涨价必然引发钢材价格的上涨。

  自从2008年铁矿石基准价格出炉后,国内外钢企纷纷调价。2月20日,攀钢、成钢、酒钢等20多家钢企均在涨价企业之列。据不完全统计,自2月18日以来,短短一周之内,国内已有50多家钢厂上调钢材出厂价格。

  据相关机构的市场监测,在13日至21日这一周内,国内建筑钢材、中厚板、冷热轧板卷等主要品种均出现大幅价格上涨,吨价涨幅都在400至500元之间。

  在产钢企占比不足一成

  在价格持续走高背景下,无论是贸易商还是生产商,日子似乎都不怎么好过。“由于铁矿石、焦炭、铁合金等原材料纷纷涨价,钢厂2月份基本上都不赚钱,而经销商2月份仅是微利,1月份甚至亏损。”北京市恒物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卫告诉记者。

  据了解,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原料价格上涨对生产企业带来的压力,迫使一部分中小企业或财务压力比较高的企业就此转产或停产,只有少数控制矿山、原料自给能力较好的大企业才勉强得以维持。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钢铁企业接近7000家,有钢产品出厂的仅为487家,有些企业可能早已名存实亡。

  主要做建筑钢材生意的李卫向记者介绍,建筑钢材的年度涨幅同比达到30%,目前建材价格已经上涨到每吨4800元左右,较年前上涨300-400元/吨。但是有时由于上游价格过高,下游环节一时不愿接受,迫于财务和资金流转压力,有一些经销环节苦撑无力,还可能被迫压低价格甚至低于进货价出货,这会导致明显的亏损。

  “利润不是很薄,而是几乎没有了。现在一吨钢才赚5块钱,我都干不下去了。”李卫诉苦道,由于钢材出厂价格的不断提高,经销商的利润空间正在被压缩,这导致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出局。

  目前,我国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为118家,其中钢厂70家,其余是贸易商。更多没有进口资质的钢企,只能依附贸易商或有资质的企业购买铁矿石,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胡凯表示,现在钢铁企业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一是收缩产能,小钢厂表现得尤为明显;二是兼并重组,这种情况在近期有望加速。

  波及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

  钢厂为转嫁成本大幅提高钢材价格,将影响直接传导到大量使用钢材的消费品领域,如家电和汽车等。

  继西门子之后,海尔向苏宁提出涨价计划。此次涨价涉及海尔冰箱和洗衣机全系列的产品,幅度在5%左右。春节前,西门子已决定将旗下包括冰洗、厨电等全品类家电产品价格上调5%。

  分析人士指出,冰箱、洗衣机的箱体,空调室外机以及空调、冰箱压缩机等都大量使用钢材,钢材成本占空调总成本的10%以上。作为生产商,面对目前国际铁矿石巨头涨价65%,经过上游产业链的消化后,也会反映在家电制造成本上。原材料上涨,势必引起家电产品价格波动。

  除了家电,所有与钢铁有关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遭到了直接挑战。据悉,一辆汽车大约60%~70%的车重来自于钢铁。一辆净重1.6吨的汽车,其钢材的重量就可能超过1吨。专家认为,钢铁价格上涨,将直接影响汽车行业。

  汽车用钢材主要集中在车身、车架等部位,这些基本占到全车重量的八九成,生产的乘用车车身和车架两部分的钢材重量就约1吨。以长城汽车为例,宝钢与其签订的二季度钢材价格每吨上涨370元。而从下月起,邯钢提供给长城汽车的钢材价格每吨也将上涨500元。这意味着生产这两种部位将增加成本约500元。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原材料价格未来持续快速上涨,可能加速汽车零部件行业洗牌在两三年内到来。

  本报记者 姚笛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