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与其财政补贴国企不如整体减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00:37 21世纪经济报道

  社评

  自从国际油价上涨开始,国内石油巨头要求补贴的吵吵声就没有停止过。经过其不懈的努力,国家也相应的在2006、2007年分别从中央财政拨款100亿、50亿元补贴了炼油大户中国石化的亏损。2008年刚刚开始,在国际油价冲上百元高位和一月份CPI指数高达7.1%的双方面压力之下,据传国家再次批准了中石化的新的补贴计划,尽管目前其数额还未知。

  谈到补贴,这里还是不得不赘述一下补贴的合理性问题。不可否认在炼油环节,如果按照国际油价进口原油加工之后供给国内市场的确是存在产销倒挂、入不敷出的现象。但是我们的石油企业并不是公共部门,钻牛角尖的行为只会出现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下没有谁有这个胆量。石油巨头要么在勘探生产环节共享国际油价上涨的好处,要么在石化产业的下游获取化工产品的市场化收益。如果巨头们对国家控制价格的手段表示难以承受,那么让它们放弃现在所拥有的垄断地位而参与市场竞争他们是否愿意呢?与享受垄断地位相比,管制带来的不便只是芥癣之疾罢了。

  因为生产成本的上涨而要求财政的补贴,其补贴资金来自于纳税人的税收。如果我们政府对于税收的利用真的那么有效的话,那么资金的来源要么就是通过加税,要么通过对其他支出的挤占。由于各方对高CPI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的恐惧,结果却是要么全体纳税人分担了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要么放弃了全体公民在公共服务上的原有保障。我们不能说原油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收入水平绝对的和普遍的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至少大部分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上,那么这种补贴实质上是低收入阶层对高收入阶层的补贴,全体纳税人对部分资源消耗大户的补贴。如果说中石化要求补贴的理由充分正当,那么我国居民在经历了从去年至今的消费品价格猛涨和资本市场资产缩水的双重影响之后,是不是也应该从财政那里获得一杯羹呢。但是,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了,市场中主体的兴衰成败政府不可能直接的插手管理,风险自担作为一个原则已经得到公认。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减税的政策化解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而非用限制价格、补贴生产企业的原有方法呢。减税的同时放开价格的方法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现阶段,原油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且不可逆转,补贴的方法不具有可持续性。将价格限制的越低其价格上涨的预期越大,生产企业惜售甚至减产的冲动越大,去年下半年国内柴油紧张的局面就是其一方面的反映。

  另外,我国财政资金高速的增长给我国执行减税的政策带来了宽松的预算环境。放开价格必然会使CPI进一步的上升,但油价的上涨预期已经形成。理论证明,预计的通货膨胀的破坏力小于未预期通货膨胀,在油价上寻求突破也许更能软化经济着陆的冲击。这一政策组合至少有三方面好处:第一,放松价格的管制可以使价格真实的反映原材料的稀缺程度,也能从此摆脱被动的补贴而带来的产业政策的僵硬,更为积极主动地调整能源产业的结构,促进新能源的开发。第二,改变我国现存的低收入阶层对高收入阶层的逆向补贴的情况。一方面提高低收入阶层的真实收入,另一方面国家也分担了油价上涨对于高收入阶层的影响。第三,价格管制的放松将极大地促进商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可以抑制通货膨胀由成本推动型转为供给不足造成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第四,这一政策组合可以为我国在能源领域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打下基础,为以后的原油供给进一步市场化的改革扫平道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