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图文]2007年全国质检系统农资专项打假行动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07:23 中国质量新闻网

  

  大决心 大力气 大丰收

  ——2007年全国质检系统农资专项打假行动纪实

  2007年,全国质检系统结合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时间,以“农资打假下乡”为主要形式,以查办大案要案为突破口,以区域性质量问题整治工作为抓手,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下大力气、下大决心,深入开展农资专项打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报记者深入采访,既目睹了这场打假行动的震撼,也看到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发表出来,希望会对读者有所启示。——编者

  

[图文]2007年全国质检系统农资专项打假行动纪实

  在不断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打击力度的同时,有关部门还重视不断引导农民提高识假辨假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图为在广东肇庆一次农资打假下乡活动中,一农户正在查看一款农机具的质量。本报记者 罗 兵摄

  农资市场变化可喜

  春节刚过,满街的半尺厚的积雪尚未融化,河南宝丰县周庄镇农资经销商罗明经就已经开始盘算着该进多少化肥、种子、农药了。

  “一进3月份,销售的旺季就开始了。”然而,他也告诉记者,尽管现在已经有不少农民过来咨询农资的价格,甚至开始预订种子、化肥,但是他们仍和每年一样,小心谨慎,因为怕买到假货,每一样东西都是考虑再三。

  假劣农资坑害的不仅是农民一季的收成,还会让几个月的汗水和金钱付之东流。

  据有关部门1月21日公布的数字,2007年,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监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供销总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九部门,深入开展了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成效显著。据统计,全国质检、农业和工商等部门共检查各类农资市场25.4万家次,检查农资经营户196.8万户次,取缔无照经营0.9万户,查处农资违法案件5.9万件,受理农资投诉1.3万件,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3亿元。

  此外,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07年上半年农资消费投诉举报同比下降14.7%,对8省1700户农民的调查显示,农民对当地农资市场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

  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一些地方的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屡打屡犯,特别是一些制造大案要案的违法分子丧尽天良,导致个别地方减产甚至绝收,农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那么,假农资究竟为何屡禁不止?山西省打假办公室副主任高航认为,假农资屡禁不止原因有三:一是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经营行为不规范;二是农资市场发育不完善,流通环节过多,营销网络不健全;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混乱秩序,关键是要营造一个维护农民权益的制度环境。

  建设维护农民权益的制度环境,各地在行动。

  山西省质监、工商等部门近年来在农资、建材等领域推行了“黑名单”制度,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厂商列入“黑名单”,在媒体上予以公布,对不法厂商起到了震慑作用。

  山东省则为农资经营者建立“经济户口”,将所有从事此项业务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为A、B、C、D 4个等级。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农资经营者区别对待:对守信经营者进行奖励,减少巡查频率或免于工商年检;对有失信行为者视情节确定等级,并采取适当增加巡查频率、列入重点监控对象、实行案后回查、在新闻媒体上进行曝光等措施。

  软件硬件补上短板

  识别劣质农资难。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秘书长陈传意分析说,缺乏识假、辨假的手段和能力导致一些农村消费者容易上假货的当。

  “假化肥跟真的完全一样,我们根本看不出来,有些化肥还在印刷包装上印着跟国外合资,某某研究所、大学监制等字样。各种编号、号码都有。”在记者参加的广东省质监农资打假下乡启动仪式上,来自肇庆市梁村镇百福村柑橘种植大户周天雄这样告诉记者:“经验不太足,好几次买了假化肥,吃了亏不说还耽误了种植时间,所以特别想了解科学辨别真假化肥的方法。”

  维权意识差,也导致维权举证难。据参加中国质量万里行农村行“倾听农民消费者心声”座谈会的农民消费者代表介绍,不少农民朋友买到假劣产品后,多数自认倒霉。有些农民虽有维权意识,但缺乏维权知识,在向有关部门投诉前不懂得保留证据,致使维权工作步履维艰。

  在海南省质监系统举办的“农资打假下乡”儋州市长坡镇的活动现场,有农户反映,购买假农药导致其种植的辣椒全部枯死,损失惨重,而经销商不予承认,农户无可奈何。当质监工作人员要求其告知该店地址,要对该店进行监督抽查时,该农户“善良”地拒绝了,他说事情已经过去了,去抽查对农资店影响不好。

  孰不知,正是这种所谓的“善良”,将会使更多的农民朋友遭受假冒伪劣农资之害。

  农资质量检测难。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200个农业市、县的质监局配备了农资快速检测车和监测仪器,在田间地头就可对化肥、农药等进行快速检测。但这还远远不够,记者在质监基层部门采访时发现,全国不少市县局的农资打假经费及执法装备还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农资质量检测条件有限,致使一些案件的办理没有得到足够的技术支撑,往往要到上级单位或是技术机构送检样品,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案件处理时间。

  引导农民识假打假

  近几年来,相关执法部门不断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打击力度,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但从农资打假实践来看,这可能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要大力推广快速识假辨假技术,提高农民朋友的打假维权本领。”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近年来,质检系统研究、开发和推广了一批假劣农资快速识假辨假技术。这些技术既降低了执法打假成本,又及时打击了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

  同时,各地的质监部门在组织农资打假下乡活动时,也都精心准备了丰富的宣传材料,包括农药、化肥的真假辨别方法、侵权维权知识、投诉方法、农药化肥的使用方法、无公害瓜果蔬菜的种植技术,农药、化肥的包装标志等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材料,解答农民群众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碰见的常见问题。

  大同市质监部门深入广灵、浑源、阳高等县农村,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为农民群众累计发送便农服务卡1500余份,仅农民持卡投诉就挽回经济损失10万余元。

  海南省质监部门在组织“农资打假下乡”宝岛行活动时,还特意联合了省植保站、省质检所、省农科所的有关专家,共同组成一个技术专家小组,对群众遇到的农业技术问题予以现场解答。

  在琼海中原镇排塘村村民的辣椒地里,由于蚜虫等虫害比较严重,大部分辣椒的叶子已经残缺不全,病虫害现象特别严重,技术小组了解情况后,提出是由于农民不懂选药、打药不及时、打药方法不对等造成,并为农民当场开出了药方,提供正确的施用方法。

  在乐东利国镇佛丰村某村民的龙眼园里,10多公顷的龙眼长势不好,本该反季节挂果的龙眼树奄奄一息,技术小组当即对该果园的土壤进行了考察,对肥料的施用进行了了解,指出该片土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肥管理的一系列方法,并建议农民不要过早挂果,重在培养果树。

  在澄迈的福山,技术小组在澄迈县热带水果协会的协助下,对当地的50多名种植大户进行果树种植、土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学习培训活动,技术小组面对面地为其解答果树生产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令他们受益匪浅。

  打假扶优两腿走路

  “打击假冒违法行为和扶持名优产品并不矛盾。”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让更多的名优农资产品占领农村市场,打假和扶优并行,是促进农资市场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据悉,各地质监部门采取打击、规范、帮扶、发展并举的整治措施,不断深化区域性质量问题整治工作,使整治工作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欢迎,使区域性质量问题得到控制,进而转变成区域优势产业。

  事实证明,区域整治是治理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一项有效措施。记者去年在山东临沂参加了全国区域整治现场会后,就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

  2003年前后,临沭复合肥已全国闻名,但被宣扬的是“临沭做假肥”恶名。据说,中央某部门曾经一年接到国内农民投诉、举报不下100次,当地一度被列为全国农资重点整治区域。

  为摘掉帽子,重塑临沭复合肥产业形象,2003年以来,临沭县政府重拳出击,积极响应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创建“优质化肥生产基地”号召,采用区域整治手段,利用区域监管责任制度,重点整治化肥生产企业,取缔11家违法生产企业和质量不稳定的复合肥生产企业。

  现在,山东临沭已成为创建全国首家优质化肥生产基地先进县。临沭县年产复合肥800万吨,约占全国的1/3;金正大、史丹利、金沂蒙等20多家国内知名化肥生产企业屹立在临沭,年销售收入100多亿元。该县金正大、史丹利、金沂蒙等23家化肥生产企业全部获得质监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和农业部门的认证证书,其中,6个产品被批准为国家免检产品。

  在做好区域整治工作的同时,有关专家还建议,应该充分尊重、发挥企业自我发展的要求,鼓励企业发挥自身力量,到农村设立连锁经营网点,把质量可靠、信誉较好、价格统一的农资产品送到农民手上去。另外,国家还应该大力推进现代的农资市场体系建设。要加快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经营比较规范、管理也比较好的大的农资产品的批发市场,通过大的批发市场来带动下游的销售环节和农资产品的质量。《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罗 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