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痛失控股权 谁打垮了张继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05:4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2月的济南依旧寒气袭人,三联商社的彩旗在冷风中猎猎作响。在济南最繁华的泉城路商圈,三联商社的大门前依然人流如织。但随着2700万股股权易手,这家著名的家电连锁企业,即将迎来新主人。

  从1985年下海经商开始,张继升和他的三联已经走过了23年。23年是个很长的时间概念,长到足以让一个人在绽放出耀眼光芒后,又归于黯淡。

  济南之行,记者追逐的,正是这个从平凡到耀眼,而后归于黯淡的财富故事。

  本报记者 李伟铭 济南报道

  败因调查{1}

  重组郑百文

  留下后患

  2003年,三联商社通过重组郑百文借壳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专业家电连锁上市公司,比苏宁、国美都要早好几年。但三联集团是在付出巨大的时间、金钱代价后,才完成这次重组的。

  1985年,张继升以济南市社科院老师的身份,接手了负债累累的济南无线电三厂。他利用厂房和工人,加上多方努力找来的200多万元农民投资,以及来自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本,三方按照股份制的形式组建了三联———这就是三联集团的前身。

  说到三联商社,就不能不提到臭名昭著的郑百文。公开资料显示,在1999年破产的郑百文有效资产不足6亿元,亏损却超过15亿元,拖欠银行债务则高达25亿元。

  早在2000年12月,三联集团即宣布入主郑百文,但郑百文重组历经3年才最终成功。2003年7月18日,郑百文改名三联商社重新上市。三联商社将赖以起家的家电零售业务搬到了上市公司,总计2.5亿元的资产置换,帮助郑百文实现了重组后第一年的开门红。2003年三联商社年报显示,当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利润9367万元,完成净利润3113万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41.82%、27.21%和49.65%。

  然而辉煌太过短暂,仅仅一年时间,三联商社的业绩便持续“缩水”。记者查阅公司近几年年报发现,2004年~2006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2.9亿、20.8亿和17.9亿,净利润分别为3562万、2371万、116万。短短3年时间,三联商社收入、净利润都出现大幅下滑,这也直接导致其股价一蹶不振。

  “集团几乎投入了所有的资金与资源,才保住了郑百文的上市资格。然而当集团想要卖出所持流通股时,股价却又一直低迷。”三联集团一位管理层说,郑百文留给三联商社的,自始至终都是沉重的负担。

  败因调查{2}

  固守山东 错过最好扩张时机

  从开店的范围上看,三联商社至今仍然没有离开山东一步。在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地区开设的连锁店均不是直营店。业内普遍认为,三联商社固守山东与三联集团掌门人张继升有很大关系。

  零售主业步步萎缩

  三联商社最大的旗舰店地处济南市中心泉城路,这里属于当地的繁华商业圈。连续几天记者在该店看见,前来买家电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周末的人气更加旺盛。

  但旺盛的人气并不能挽救三联商社的颓势。自从国美、苏宁等家电巨头纷纷杀进山东跑马圈地后,三联商社原来的地位很快被动摇,原本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外来者蚕食。苏宁从2003年进入济南,至今连锁店已经扩张到5家,而在整个山东则是25家分店。国美的数量更多。“我们在济南已有8家直营店,周边还有7家。不过青岛的分店已经超过了10家。”2月20日,济南国美广宣部经理杨光告诉记者。

  今年1月1日,大商电器也采取与百货商场联手的方式杀入济南。显然,“买家电,到三联”早已不是济南市民惟一的选择。

  利润稀薄的特许加盟店

  与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巨头相比,三联商社的开店方式也不相同,其连锁店由直营店和特许加盟店共同组成。

  数据显示,三联商社有近200家门店,但这些门店绝大部分都以加盟和特许连锁的形式存在。记者在济南街头发现,这些加盟和特许店大多只有一个门面,经营规模小得可怜,跟国美、苏宁的直营店无法相提并论。

  这些加盟店并没有带给公司多大好处。三联商社2006年中报显示,当年上半年获得的特许权使用费只有区区20多万元,而2003年上半年的特许权使用费有近200万元。

  押宝“第三方物流”

  在2001~2005年中国家电流通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当国美、苏宁等家电零售巨头纷纷在全国范围跑马圈地时,张继升却按兵不动。

  “三联不是不能跑马圈地,而是压根儿就没想。”据从三联跳槽到另一家家电巨头的原三联管理层王栋(化名)回忆,在集团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张继升说:“现在有些企业在全国跑马圈地,到处开店,在此我们不去论人家的是与非、成与败,但我认为至少不符合三联现在的发展思路。”

  早在2001年,三联家电如日中天的时候,张继升就大胆断言,劳动密集型的家电销售将是“没落的产业”,迟早会被更先进的如电子商务淘汰。张继升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他认为更先进的“第三方物流”上。然而结果并非如他所愿,而三联商社也错过了最好的扩张时机。

  “放在几年前,三联商社的资源和实力并不比国美、苏宁差,但关键时刻走错了一步。时过境迁,三联想回头追也赶不上了。”王栋说。

  败因调查{3}

  “多元化”成为资金无底洞

  传说鼎盛时期的三联集团涉足了170个产业。“三联的每一个板块看起来都很不错,但综合起来,要想把所有板块都做好,难度太大。”2000年下半年,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如此忠告三联———三联今天的黯淡似乎验证了张树新的预言。

 [1] [2] [下一页]

    相关报道:

    张继升败走三联商社内幕调查

    神秘买家疯狂举牌 张继升痛失三联商社控股权

    国美曲线吞三联商社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