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医改政府应补供方还是补需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00:37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顾昕

  新医改张弓待发,政府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也已经是板上钉钉。然而,如果政府增加投入不与公共管理的机制结合起来,砸出的银子还可能打了水漂儿。首先,我们关注政府把钱花在哪里?"补供方"还是"补需方"?通俗地说,政府究竟应该向医疗服务机构撒银子,还是为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埋单?医疗机构当然希望看到前一种情形发生。

  但是,作为局外人,我们难免心生疑窦:如果公立医疗机构追求收入最大化的激励机制不改变,那么即使政府追加投入,也不能改变它们热衷于从病人身上赚钱的行为。最有可能的行为就是两边赚,一边向国家呼吁增拨投资,另一边继续从病人那里收入最大化。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在教育、文化和其他各类公共服务领域均屡见不鲜。

  因此,简简单单地追加公立医疗机构的政府投入是不行的。政府投入不单单是投入,更为重要的也是一种推进制度变革的杠杆。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的制度变革,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国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而另外一些即使有,其医疗保障的水平也不高,亦即其医疗费用中可报销的比例不高。由此,我国的医疗服务同其他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没有什么两样,基本上是病人(消费者)付钱、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无论是卫生经济学的理论还是世界各国的实践都表明,这种病人付账为主导的医疗体制,无法实现社会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实现社会公益性的关键,就在于实现全民医保。所以说,笼统地说政府主导并没有错,而政府主导的目标在于加强医疗体系的社会公益性,而不是一味地向公立医疗机构投钱,然后要求这些机构免费或者廉价提供服务。

  因此,政府追加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主要流向,应该着重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补需方")。政府应该在惠及广大民众的公共卫生上增加投资,应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补贴以吸引他们参加医疗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应该为贫困人群参加医保埋单,应该设法为完全没有医保的未成年人建立新的医保制度,应该帮助那些没有医保的老人参加医保。

  所谓"市场派"的专家一直主张新医改应该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也一直主张政府在新医改的推进中正确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其中"补需方"就是"市场派"为政府主导搭建的主要舞台。"补需方"是不是损害了医疗机构的利益呢?当然不是,公共财政补给需方的钱最终还是会流向医疗机构的。

  现在,"补需方"已经不再是市场派专家们的主张,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了。在过去的两年内,政府首先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中加强了"补需方"的力度,农民参加新农合的最低补贴已经在2006年从人均20元上涨到40元。其次,城镇居民医保确立了普惠型参保补贴的制度,意味着"补需方"从农村进入了城市。进而,财政部宣布,自2008年开始,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均最低参保补贴,将提高到80元。实际上,在很多地方,参保补贴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央规定的最低限。

  值得关注的是,即将推出的国家新医改方案已经定调,"政府投入兼顾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表面看来,这一结论似乎是在"补供方"和"补需方"之间寻找折衷,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补供方"是一贯的做法,而"补需方"则是全新的措施。政府投入兼顾供方和需方的新原则,无疑推进了"补需方"的制度化,为新医改带来了新的气象。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