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用中医思维治疗中国通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00:3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今年首月,两个重要数据以历史新高的姿态令人担忧:当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以7.1%的涨幅创11年来新高;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8036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且超过全年总量调控计划的20%。一种观点认为,应实施更加严格的货币紧缩政策。

  中国正处于较高的通胀环境,两个数据再次敲响警钟,但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其中,CPI包含春节以及南方雨雪灾害的双重影响,而往年1月都是放贷高峰,今年的天量贷款是去年末大幅压缩信贷和今年按照季度严格控制信贷等因素助推了这个高峰。尽管如此,行政部门和市场仍然对通胀保持更高警惕,现在的分歧是如何驯服通胀。

  此次通胀具有全球性,即美元持续多年的宽松政策以及由其刺激发展中国家高涨的投资需求,令世界性的能源、资源以及资产价格飞速上涨。其次,由于气候以及农产品能源化等原因,出现农产品全球性短缺,而中国加速的城市化占地和农民工抛荒、种植成本上升等,也令国内农产品供给不足。但中国也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国内消费不足,被迫外销,但由于成本上涨和外需放缓,导致珠三角和青岛等一些外资中小企业开始倒闭,就业面临问题。目前中国通胀主要表现为与资源(能源、农业)有关的产业、资产价格、以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过快牵引的相关产品,最后传导到服务业。而诸如汽车、电子、通讯、纺织等制造业都面临严重过剩,价格下滑,出现了制造业的通缩趋势以及宏观经济通胀共存的困境。

  如何抑制通胀是一个类似中医理论的系统问题,而不能是西医的"头疼医头"。货币的数量紧缩导致了结构失衡,即信用高的大客户抢走贷款,而中小企业则难以获得,或者支付更高的利率,这由民间融资成本高涨可以看出。这将导致握有大量信贷的大企业扩张投资,而中小企业生产困难或倒闭。继续总量紧缩可能使这一趋势恶化。当然,目前资本市场的巨额再融资可能被用来充当吸收流动性的工具,同时压制大盘再次出现泡沫,但是这种功利性做法可能会破坏市场本身的规律。

  其次,提高利率可控制投资和通胀,但提高储蓄利率也会降低消费需求,使产能过剩更难摆脱。如果非对称加息,提高贷款利率而不提高储蓄利率就会扩大利差,使已经商业化的银行有更大的放贷冲动,与控制贷款以抑制投资增长的愿望相违。同时,提高利率对中小企业和地产信贷积累了更大威胁。而美国的连续降息导致的利差倒挂,已令中国丧失更大加息空间,而中国又不得不控制通胀。

  中国面临的困境是,如何治疗通货膨胀的同时扩大内需。首先,产能过剩和外需不足导致制造业紧缩,产生失业问题,应该通过发展服务业减轻压力;其次,停止要素价格改革,加速人民币升值,降低输入性通胀压力和外汇占款放贷;其三,大幅提高对农业补贴,增加农产品供给,这是一个长期任务,目前的补贴不足以吸引农民从事经营性农业活动:第四,通过金融手段调控资产价格,防止大起大落。

  升值以及产能过剩需要扩大内需配合,但要防止以投资替代消费,再次引发资产泡沫,出现日本式危机。应支持消费,贫富差距较大的中国消费潜力比当年已经饱和的日本市场更加强大,增加居民消费能力,一方面要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是降低公共服务的价格,如教育、住宅、医疗、公共交通等支出。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