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草莓棚里种出了“金疙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 09:25 中国质量新闻网

  ——沂源县质监局依靠技术优势帮助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增收

  “一株红艳青垄上,满面桃花笑春风。”这句诗正是对草莓的赞美之言。新年伊始,笔者来到沂源县中庄镇盖冶村,看到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吕长征正在收购草莓,他高兴地对笔者说,今年草莓价格看好,每公斤在20元左右,市场行情好。正巧,济南长清的一客户也在村里收购草莓,他说,盖冶的草莓又鲜又嫩,在大城市能卖到一公斤70元左右。近年来,盖冶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和质监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立足高产、优势、高效的发展目标,尊重群众意愿,不断更新草莓品种,已发展冬暖大棚420多个。2007年,盖冶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60元。

  盖治村三面环水,一面临山,交通便利,水资源丰裕。每年年关,奔波在回家路上的过客大都会在这里“刹一脚”,到大棚里摘上三五斤新鲜草莓,装点节日的水果盘。时光倒退十年,那时的盖冶村虽守着靠近市场的区位优势,可用村民的话讲,是“喂鸡买盐、喂猪过年、喂牛下田”,典型的小农经济。虽说吃饭不成问题,但村民手中没有余钱,想干点啥都不成。

  1998年,在全县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多方增收”的发展思路引导下,该村立足村情,初步提出了发展草莓生产的想法。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想法的可行性,村两委到县质监局标准所进行咨询,并受到了热情接待。标准所的同志认真分析了该村的村情,认为盖冶村发展草莓生产不与大季粮食作物争时、争地,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其经济效益是种植农作物的10倍,而该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又为发展草莓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标准所的同志同时表态:“只要你们发展草莓生产,我们一定会全力提供标准化的技术服务。”技术人员的一番话坚定了村干部们发展草莓生产的信心。

  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村委会最终决定从承包地里率先发展草莓大棚。村干部首先带头进行了露天草莓的试种,县标准所的技术人员及时联合县农业部门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标准,他们三天两头地往村里跑,为果农传授技术,指导生产,直到地里结出了鲜红的果子。由于采用了科技培育的良种和科学种植方法,试种当年,即取得了亩产500公斤,产值3000元的可观收入。这一下,村民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要求在自己的地里种草莓。2000年,全村各家各户都种上了草莓,面积扩大到160亩,年产鲜果18万公斤,产值计48万元。

  2001年,县质监局又建议村里依托科学种植,使草莓生产朝着高产、优势、高效的方向发展,力争在村里建成一定规模的草莓基地,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这时的村干部已对质监干部充满了信任,他们说干就干,组织村里全体党员、科技示范户、生产能手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县标准所也积极引收外地发展经验,帮助引进了优良草莓品种和大棚栽培技术,指导村民建起了18个标准大棚。村干部和党员再一次带头,跟着标准所的技术员边学边干,努力掌握从整地、植苗、建棚、采收到培苗的一系列生产环节和管理技术。测产验收时,大家惊喜地发现,试种的15亩大棚平均亩产达到1750公斤,产值21000元。与露天草莓相比,产量增长了3.5倍,产值增加了7倍,采果期从原来的20多天延长到6个月以上,并提前5个月,赶在元旦、春节期间上市。

  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效益最能说服人,村里的大棚草莓很快发展起来了。到2002年,该村已将大棚草莓种植技术普及到了各家各户,面积达300余亩。如今,该村年产草莓、油桃30多万公斤,产值达200余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盖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草莓生产专业村。

  一位来自莱芜的商贩说,盖冶村的草莓采用蜜蜂授粉,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自然成熟,不但柔嫩汁多,而且个大味香,在外面很有市场。今年冬天,他开车来拉了20多趟,每次都能卖上好价钱。在元旦、春节期间,盖冶村草莓每公斤卖到20元,每天上市量达到3000多公斤,平均一草莓大棚的纯收入1万多元,盖冶村草莓棚里种出了“金疙瘩”。

张庆胜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