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四代太原市民眼中的汾河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 09:25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张帆

  从清到浊,从生到死。汾河,这条山西的母亲河,在山西人的眼中有着怎样的变迁?

  70岁的张名老人说起父亲与汾河的一段生死渊源。1937年11月间,日本人进攻太原城,张名的父亲当时是阎锡山官邸的文书,强敌来临,只能连夜渡过汾河逃难。在熟悉地形的当地人带领下,一行人涉水前行,虽然此时是枯水期,走的也是汾河最浅处,但也几次险些被淹。走走游游,经过大半夜才渡过汾河,算是捡了一条命。

  同样是老辈人,从小生活在汾河边的王龙老人回忆说,1937年以前,每当春秋季节,从汾河发源地宁武管涔山上砍下的木头会运到山下的东寨镇,扎成木排,然后沿着汾河顺流而下运到太原。“可想当时的水量有多大。”

  张名是上世纪50年代来到太原的。他说,那时的汾河水很大,上面只有一座日本人修建的水泥桥,很多时候两岸人货往来都要靠渡船摆渡。而且直到60年代,汾河的水都很清,夏天的时候,很多人都到汾河边上游泳,因为有暗流,每年都会淹死人。

  不过,总的趋势看,汾河的水量越来越少。

  60年代出生的太原市民张榕记得,70年代的时候汾河河床很宽,只在中间有一点涓涓细流,两边则是荒草丛生。还有一些地方,则被当地的农民开发成了田地,种上了庄稼。

  80年代末,作家麦天枢的一部报告文学《惋汾河》在《中国青年报》与《山西文学》发表,说了这样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汾河已经死了。”

  这时张榕刚刚成家,婆家就在汾河边上。“气味不好,尤其是夏天的时候,蚊虫特别多,水也臭。”不过,她也记得自己和儿子一起在汾河滩上玩泥沙的日子,“水没有了,只剩下了大片干涸的泥滩。”

  70年代出生的李林对汾河的印象并不深。“从记事起,那里就是一条臭水沟了。”不过,他还是记得汾河沿岸那些泉水们的死去。上小学的时候,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去晋祠公园春游。晋祠最有名的是泉水。“最早的时候,老师们只让我们远远地看看那些泉水,不让我们靠近。因为水量很大,也很深,老师们担心我们被水冲跑了。可是后来,晋祠的水越来越少,到上中学的时候,水只能淹到小腿了。再后来,突然有一天新闻里说,晋祠难老泉的水干涸了。难老泉,顾名思义,那是不老之泉呀,可居然也干了。据说,很长一段时间,为了景观需要,难老泉只能靠人工调自来水充数。”

  在太原市晋源区,除了依旧闻名的晋祠,过去同样闻名的还有这里的大米。李林回忆说,这里的农民依靠晋祠的泉水灌溉,种出来的大米味道特别香,很长时间里,晋祠大米的品牌非常有名。可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晋祠没水了,农民们不得不靠汾河上游的污水净化后来灌溉,从此人们都说晋祠大米不能吃了。

  但在90年代末出生的王扬眼中,汾河显然有所不同。在一篇作文中,他这样写道:汾河公园的湖面上碧波荡漾,喷泉四射,小舟畅游。湖心绿洲上翠柳依依,两岸带状公园绿草芳香,小径蜿蜒,沿河走去,“晋汾古韵”、“梨园含音”、“五环生辉”、“汾河晚渡”四个主题广场和七个景点向人们描述着汾河边那古老动人的故事。

  虽然很美,但他笔下的汾河,已经被他叫做湖。王扬的家就在离汾河公园不远的高层公寓,从阳台上就能远眺到汾河公园的美景。年纪尚幼的他认为,这片需要不断靠上游水库救济才能保持清澈的死水,就是那条叫做汾河的大河。

  对今年山西省提出的力争两年再现汾河美景,太原市民们都表示了期盼。不过,一位环保人士对记者回忆说,1998年,山西省也曾经掀起过一次大的汾河整治行动,当时省里提出建设四大工程,其中就包括“治理母亲河”。时任省委书记胡富国带领省五大班子领导、全体常委、沿汾河市县党政一把手100多人,从汾河源头一直走到黄河入口,走了十几天,一路现场办公,在当年那是少有的为环保造势的行动。从疏浚河道到沿岸治污造林,提出了一套全方位的治理方案。可惜,后来领导层变动,这项工程也就停顿下来。他很痛心地说,如果当年的措施能持续到现在,汾河肯定会好得多。不过,他也承认,近两年来,山西省在环保方面成效突显,大气治理有了众望所归的好转。“很明显,只要政府重视,下大力,环境就能有很大改善。”但他也很担心,“水的治理较之大气更为艰难,山西要拯救母亲河,真的需要舍得付出最大的代价。”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