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一条河与一段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 09:25 中国经济时报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华民族的地理版图上,没有哪一条河能与延河媲美,巍巍宝塔山下,滚滚延河水伴随着一个政权的辉煌,成就了陕北黄土高原上最为壮美、最令人神往的政治图景——

  ■本报记者张鑫

  1936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辉煌十三年”的延安时代从此开始。延安的巍巍宝塔山和滚滚延河水作为时代的象征,成为上个世纪前期最令人神往的地方。

  海伦·斯诺在《一个女记者传奇》中写到:“延安像嵌在城墙和山峦里的一颗珍珠。这个城市有杰出人物的自豪感,有横跨狭窄街道刻画华丽的大理石牌楼,有双层城墙里的砖房。延安挺立在那里守卫着文明……”

  山西青年王云风在《奔向光明》诗中赞叹:“万重山,艰又险,仰望圣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涛涛。”

  至上世纪40年代,延安是中国的“民主圣地”的说法已经传遍全国。一时间,宝塔山下,延河之滨响彻“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的嘹亮歌声。多少热血青年男女怀抱理想,跋涉千里,朝圣般来到延安,以延河之水荡涤旧尘埃,跪至宝塔山下,泪流满面,倾吐心声。诗人何其芳说:“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在青年们的嘴里,耳里,想象里,回忆里,延安像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响着洪亮的动人的音调。”

  延安因“延水安宁”而得名。如果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母亲城,那么,延河水与宝塔山就是她的“城徽”,是镶嵌在中国革命航程上永远不老的灯塔。“身长翅膀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1970年,邓颖超重回延安,一下飞机就来到延河岸边,当她抬头看见宝塔山时,激动的满眶热泪。秀美的延河水牵系着多少从此踏上革命征程的伟大儿女的魂魄。

  而作为延安的化身,延河及其两岸的每一寸土地都封存着革命者的荣光,至今保留着革命纪念地130处168个点。

  延河横贯延安城,宋时镇守古肤施府(今延安)的范仲淹曾赋诗“金明阻西岭,清凉峙其东,延水正中出,一郡两城雄”。但温情的延河并非一如既往的温柔,历史上,延河水患频仍,城垣屡屺,延河之上,历朝历代都造桥,但每逢大水便落花流水。

  1959年,人民政府修建了延河大桥,飞架延河,壮美如虹。董必武兴奋地为之题诗道:“秋水盈川没涨痕,步头无渡阻行人,一桥架合乐两岸,宝塔山前不问津”。

  延河大桥同宝塔山、延河水相辉映,构成了圣地最具代表性的风景,也成就了一个单纯年代里青年男女心目中最为亮丽的生命底色。但凡来延安上山下乡、学习考察者,必有一延河大桥上的留影:垂柳袅袅、宝塔巍巍、延河粼粼,照片的右上角,少不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几个字。

  1977年,延河洪灾,延安城遭遇百年不遇之特大洪水袭击,城市里满目疮痍,但延河大桥岿然未动。

  如今的延河上,已架起了数座现代化的桥梁,林立的高楼,如织的车流,五光十色的广告橱窗,琳琅满目的名优商品,花团锦簇的街心花园,南腔北调的旅客游人,招摇过市的红男绿女,大呼小叫的坐贾游商,现代文明一丝不漏地渗透进延安这个被斯诺称为“穴居的首都”的昔日的窑洞城市。

  当你走进这座延河之滨的城市,你会发现,“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的男子已然杳如黄鹤,红袄绿裤绣花鞋的女子也是明日黄花,只有在民间的镜框里才能见到他们的历史身影。

  缘水而居,延河之滨的男子多英武高大,棱角分明,一派阳刚之气;女子多窈窕秀美,婀娜多姿,但又不失淳朴之风,“干妹子好来实在是好,走起路来像水上漂”。延河给单调而枯焦的黄土地上滋生出了一道道鲜活水灵的生命风光。

  没有哪条河,能够像延河一样,如此偶然而又必然地际会了一段风云岁月,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镌刻上她彪炳千秋的名字,听那高亢激扬的《延安颂》:“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荡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