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粮食供求总体平衡安全形势不容回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 02:10 第一财经日报

  在全球粮食价格一路上涨的压力之下,有关“中国粮食威胁论”最近又热闹起来。这样的情形,很容易令人想起一位名叫莱斯特·布朗的美国人在1995年出版的一本影响很大的书,书名为《谁来养活中国》。

  谁来养活中国?13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真实数据表明,养活中国使命的完成,依靠的是中国人自己。布朗先生关于“粮荒”的结论,显然有悖于事实,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也不太会出现布朗曾预测的情形。

  不过,布朗当时发出的疑问,无论是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还是对整个世界的粮食安全,都敲响了警钟。站在一个主权国家的角度上看,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战略性的物质基础。粮食安全的意义如此重要,不可轻视。

  这一轮的“中国粮食威胁论”,不同于当年的背景。一些海外舆论担心,中国限制粮食进口的立场可能松动,而粮食进口量的继续增长,将会进一步推高本已高涨的粮食价格。很明显,这样的担心也是不符合事实的。正如有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称的,国际粮价的上涨有着诸多原因,但并非由于中国的粮食进口所致。总体上看,中国目前基本保持了供需平衡,中国粮食进口量对于国际粮价的上扬所造成的客观影响是有限的。

  故此,来自海外的“中国粮食威胁论”大可不必理会。当然,如同上世纪90年代曾有过的经历,外部的声音可以促使我们再一次反思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的粮食能否真正立足国内基本自给,主要农产品能否实现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这个议题,成为中国未来发展建设新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重大战略命题。

  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出现连续4年增长,总产量达到10000亿斤以上。这是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坚实基础。不过,从中长期看,无论是从供给角度,还是从需求角度考量,粮食问题的形势还很严峻。具体而言,粮食生产资源在不断减少,土地的质量与数量均在下降,且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同时,尽管在总量上中国粮食的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但存在着结构性的短缺。另外,现实存在的较大数量的贫困人口对于粮食安全构成了挑战。

  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国粮食供给能力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对于粮食的实际需求量也不断上升,强调进口依存度维持在合理区间之内的前提下,中国粮食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容易出现较大缺口。如果不能在保障供给上多下工夫,未来中国粮食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目标的实现,有着相当的难度与压力。

  实现粮食的长期有效供给,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充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难发现,自2004年起至今年的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围绕着粮食安全问题,决策者已安排了不少政策激励措施。类似免除农业税收、增加补贴等休养生息举措,对提升农村活力,增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作用正渐渐显露出来。但是,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待继续完善。

  实现粮食的长期有效供给,很重要的一个条件便是确保粮食耕种土地的红线不能动摇。严防各类建设用地对于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将成为长期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关键因素之一。唯有粮食种植面积的基本稳定,农业技术的发展,才可能为提高供给作出增量上的贡献。

  实现粮食的长期有效供给,要有战略上的明确把握,也要在战术层面加大努力。当前,须在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上下工夫;须重点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须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

  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性的命题。从需求角度看,目前,粮食安全面临的一个新矛盾是粮食的结构性短缺,即谷物、玉米等直接粮食的需求量在减少,但诸如肉、鱼、蛋、奶等间接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且粮食的质量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表明,一方面,未来须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另一方面,在政策引导上,工业用粮的供应当让位于饲料用粮。

  当然,实现主要农产品在供需上的总体平衡,还只是狭义上的粮食安全保障。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当必须完善粮食储备制度,以及保障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从这里也可看出,根本而言,粮食安全问题,与突围“三农”困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落实好中央的“三农”政策,成为缓解粮食供需矛盾的关键所在。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