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手握标准应对“后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9日 07:42 中国质量新闻网

  从今年1月中旬开始到春节前的大约3周时间里,我国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大部分地区遭遇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雪灾。“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以灾难的形式移到“南国”,这种现象可能都会让许多人联想起美国著名灾难影片《后天》。如果说影片仅仅是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反厄尔尼诺现象)做出的极端预警,那么今年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这场雪灾则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所谓的“后天”,并非虚拟。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约有1亿人受灾,经济损失达1100多亿元。虽然目前灾情已基本缓解,电力正在逐步恢复,公路和铁路枢纽也已重新开放,但这场灾害给人们留下的震撼还在。当人们感动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灾救灾的巨大勇气和力量时,不得不对灾害本身及灾害引发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假如“后天”真的会无法阻挡地到来,我们将如何应对?

  中国社会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王昂近日表示,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应对灾害的经验和能力储备上,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既表现在危机意识方面,也表现在制度保障和机制架构方面。从具体角度来看,雪灾中我国交通、电力、供水等公用设施普遍表现出弱不禁“雪”,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我国许多基础公用设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这场雪灾摧毁的电缆铁塔不计其数,直接导致了断电。除冻雨造成的冰挂使铁塔负载过大之外,南方的铁塔没有考虑像北方一样的设计,同时,所用钢材的质量标准也比北方低,抗冰雪能力较差,也是导致这些铁塔翻倒的重要原因。建筑、供水等设施难以承受雪灾的压力,同样与设计标准存在南北差异有关。

  在通常情况下,标准差异具有合理性,比如,我国南方的气候条件与北方有很大的不同,铺设水管的抗冻标准因此也会有一些不同。同样,中国内地城市建筑的抗震标准要比日本低许多,因为日本地震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很高。但是,当标准差异的客观依据发生变化时,其合理性便会随之降低,不管是出于概率统计考虑,还是出于经济成本考虑,对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北方水患增多,则必须提高其“防汛标准”;如果多雨的地区森林火灾频仍,则必须提高当地的“防火标准”;而南方诸省冰雪常袭,提高南方的“防寒标准”亦成为必然。

  事实上,近些年全球气候异常已经制造并仍将制造大量而显著的“差异”,与此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旧有的“差异”。资料显示,从1992年至今,影响较大的拉尼娜现象共发生了19次,大约每3年到5年发生一次,频次之高令人惊讶。也就是说,对一些自然灾害基于历史数据的“30年难遇”、“50年难遇”的统计学表述,已经变得不可靠,而不断增多的教训也使得“标准差异”越来越成为了一句开脱之语。

  虽然调整和提高标准涉及诸多经济因素,增加成本在所难免,而且任何标准也不可能100%防止灾害的发生,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完善标准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制度保障和机制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危机意识,做到未雨绸缪、谋定后动,则必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我们并不害怕灾害,事实证明我们也有战胜灾害的勇气和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的话,我们宁愿“不战而胜”———“后天”只不过是未来的一天,只要我们能够预见到它,并做好了应对它的充分准备,这一天也会成为普通的一天。《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胡立彪/文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