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黄睿:同样的旅途 同样的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7日 22:11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记者 黄睿

  2008年年初,雪灾绷紧了人们回家的神经。2月4日,记者踏上北京发往成都的T7次列车,感受这一特殊背景下异乡游子回家的梦想。

  2月4日下午2点,北京西站11候车室秩序井然,T7次与K157次列车乘客在此候车。候车室广播突然响起:开往十堰方向去的157次列车由于到点晚点,开车时间不能确定,持有该车次车票的乘客可到退票窗口退票或到改签服务台改签其他车次。

  排在k157次列车检票口的人群没有任何反应,没有人离开队伍,尽管人们无奈地讨论着这车什么时候开。想起广州站凄风冷雨中滞留的20万旅客,无论在中国何地,过年回家的期望总是让归途的人们可以忍耐任何困难。

  4点56分,T7次列车准点发车。记者所在的8号车厢正好是列车长办公席所在地,列车刚启动,想补卧铺票的旅客已把办公席围得水泄不通。补票是排号的,一时间登记的旅客已排到30多号。一个小时后,补到票的乘客逐渐散去,而最后一个离开的乘客告诉记者,排在30号以前的都补到了票。这意味着,车上有不少于20席的卧铺票在开车前未售出。而记者4天前在窗口买票时却被告知车票早已售完。

  坐在记者身旁的是两位彝族兄弟,同在北京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对面的是一个“啤酒批发商”,一个地铁隧道“加固工”。

  回家自然是寒暄的第一个话题。“我都三年没回家了,这次是回去看我爸妈。”“加固工”说。“你也晓得,我们四川乡下的亲戚多,回家给这个给那个送礼,没个几千块钱下不来。”说话时,“加固工”不由自主地拍拍自己的上衣口袋。

  “你们到成都就到家了,我们还要换车去西昌,还要坐一晚上”,彝族兄弟说,他们在北京才干了一年,修房子压钢筋,一天能有100来块钱的收入。“就是吃的不习惯,他们北方的一天吃7、8个馒头,我们吃不习惯,一天就吃两三个。后来没办法,自己买了个电磁炉,自己蒸米饭。”尽管生活还不习惯,节后他们还是要回京继续干活,“在这儿比老家挣得多多了”。

  “啤酒批发商”来京10年了,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现在在这边也买了房子了,就是户口解决不了,儿子还得回老家考大学。”“啤酒批发商”谈到这个问题就伤脑筋,毕竟回老家考大学录取分数线比这边要高得多。

  “请你们把脚抬一抬,我把座位下的垃圾扫一扫。”乘务员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到车厢打扫卫生让“加固工”很是感慨。“以前打扫卫生哪儿有现在这么勤哦,那些乘务员理还不理。现在你在留言簿上写个表扬或批评什么的,这可就关系到他们的工资了。”他说。根据效率体现报酬,这条杠杠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现在各方面比起原来都好多了。”“啤酒批发商”对现在火车的服务与舒适程度的感受更深。“1996年我去新疆做生意的时候,那个才叫挤啊。车厢的过道上,座位下都是人,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我们上厕所就是打开车窗直接对着外面解决问题。女的就麻烦了。我旁边的一个大姑娘,好不容易从人堆中挪到车厢头的厕所,敲开门一看,几个大老爷们儿挤在里面,满满当当的。姑娘几乎是哀求他们出来,最后还是一个路过的乘务员把他们‘请’出来,这事才算了了。”“啤酒批发商”谈起来似乎仍历历在目,“后来那个姑娘回来说其实里面的人不是不愿出来,而是根本出不来,因为外面根本没有任何可以立足的地方了。”

  相比来说,现在确实好多了。虽然是在春运,记者所在的车厢也并未超员,过道上只稀稀拉拉站了几个人。

  同一条旅途,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谈论着各自的经历与感受。他们的生活工作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回家这一共同的梦想,有着安居乐业、勤劳致富这一共同的梦想,有着买到车票,乘坐环境舒适列车回家这一共同的梦想。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