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调查"蒙特利尔陷阱"(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6日 00:0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袁 雪蒙特利尔报道

  如果要投票评选历届奥运会在财政运营方面的失败案例的话,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很有可能会名列榜首,它被很多媒体作为反面教材,对以后的奥运举办城市发出警告。

  场馆耗资巨大、赛后运营不善、留下数十年的巨额债务、城市经济被严重拖累……甚至在今天针对奥运经济的讨论之中,诸如此类的观点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蒙特利尔奥运会的负面印象根深蒂固,以至于人们还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蒙特利尔陷阱(Montreal Pitfall)。这个词语已经被用来特定形容那些场馆耗资巨大,奥运结束后经营利用不善,严重影响主办城市经济发展的情况。

  2006年12月,蒙特利尔奥运会举办的30年后,蒙特利尔奥林匹克设施管理委员会(Régie des Installations Olympiques)的主席Gilles Lepine宣布,1976年奥运会所留下的债务终于还清。一时间,30年的债务好像是第21届奥运会留给蒙特利尔的唯一遗产。

  记者到达蒙特利尔时已是深夜,虽然看不清楚外面的景象,但是手中掌握的一切信息都仿佛在暗示:调查"蒙特利尔陷阱"的旅途中,记者将会遭遇的是市民对奥运会怨声载道、城市设施落后老旧、经济一片萧条……

  然而,一觉醒来,记者头脑中的画面却在慢慢模糊。而与旅馆老板娘克蕾丝谈话,却让记者意识到:所谓的"蒙特利尔陷阱",也许只是人们虚构的一个幻影。

  年近50岁的克蕾丝是地地道道的蒙特利尔人。更巧的是,1976年,她作为学生为奥运会工作过。当她知道记者此行的目的是采访她曾经亲历过的奥运会时,显得十分兴奋,毫不犹豫地说:"那是一场盛会,是我心中非常美好的回忆!"

  奥运会给普通蒙特利尔市民带来了多大的债务压力?面对这个问题,克蕾丝显得满头雾水:"我们从未因为奥运会而承受任何经济负担。"

  清晨走出旅馆之时,记者对于之前所读到的蒙特利尔奥运会报道都充满了问号,急切地想要亲眼看看这座城市真实的奥运记忆。

  谁在为奥运会埋单?

  理事会(Board of Directors)是蒙特利尔奥运会组委会的核心决策机构,3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14名成员大多已经过世,仍还健在的3人中,一人已经是93岁的高龄,一人重病卧床,而记者很幸运地找到了身体尚还硬朗的Michel Guay。

  当奥运圣火降临蒙特利尔之时,Michel Guay只有41岁,他是理事会中最年轻的成员。然而年纪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成就,他作为理事会的副主席,统领着整个赛事的组织工作。

  加入理事会之前,Michel Guay为IBM公司做了十几年的技术工作。1973年,受到组委会中朋友之邀,他投身了奥运事务。

  "同样的工作做了十几年,我需要一个新的挑战。想到奥运会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失败的事情,我没什么犹豫就参加了。"

  不幸的是,这届奥运会就真的遇到了很大麻烦。最大的麻烦来自于奥运场馆不断攀升的开支。

  根据蒙特利尔奥运会奥组委完成的<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工作报告>记载,当届奥运会总投资为15.96亿美元,其中场馆建设成本占了最重的比例,达到12.13亿美元;组委会的运营成本为2.07亿美元,其他涉及到加拿大联邦政府、魁北克省政府、蒙特利尔市政府的一些安保、医疗等花费为1.76亿美元。

  组委会通过发放彩票、钱币、纪念邮票等市场开发措施获得了4.3亿美元的收入,填补了运营成本。所以实际上,这届奥运会的债务主要产生于场馆的建设费用,达到了9.9亿美元。

  既然近10亿的债务确确实实存在,为何蒙特利尔市的市民却没有感到税收方面的压力呢?

  这还要追溯到场馆建设的时候。

  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新建设施为7座场馆和一座奥运村。实际上,场馆基本上都按照计划完工,只有包括奥运会主场馆、游泳中心、自行车馆和奥运村的奥林匹克公园遇到了工期延迟、造价高涨的头痛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正是"石油危机"席卷全球之际,欧美各国经历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而在从1973年到1977年的4年间,加拿大通货膨胀率高达40%。

  以主要建筑材料钢铁为例,奥运工程刚刚开始时,钢铁价格为每吨200美元,但在仅仅6个月之内就攀升到了每吨900美元,而当工人们开始建设奥林匹克主体育场那令人惊艳的蒙特利尔塔时,钢铁的价格居然到了1200美元/吨。

  这座世人瞩目的体育场也引起了政府与工会之间劳资纠纷双方的"兴趣",工会将奥林匹克主体育场的工地作为"战场",进行了总计达155天的罢工,工程进度被严重拖延。

  在施工上的技术难题也让建设工程举步维艰,人们甚至担心主体育场难以如期竣工,要求国际奥委会将第21届奥运会易地举行的呼声不断增强。

  这时,蒙特利尔所属的魁北克省接下了这个烂摊子,于1975年成立了直属于省政府的奥林匹克设施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并且成为了奥林匹克公园的所有者。

  奥林匹克公园最初预算是3.1亿美元,到了1976年10月份,建设决算却高达9.22亿美元,是最初预算的3倍还多!奥运会后,奥林匹克公园留下了7.9亿美元的债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债务人并非主办城市蒙特利尔市,而是魁北克省。

  在此之后,魁北克省在全省范围内针对所有烟草产品征收2%的税收,每年从这项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偿还这7.9亿美元的债务,一直延续到了2006年的11月14日。

  如此看来,延续了30年近10亿美元债务的说法并无问题,只是除了烟民以外,蒙特利尔市的市民没有为耗资惊人的奥林匹克公园花一分钱!

  奥林匹克设施管理委员会公共关系主管Sylvie Bastien女士反复向记者强调:"奥林匹克公园的债务与蒙特利尔市民的关系为零!"

  且不论这笔债务最终的偿还者,按照奥运会举办之后计划的年还款数额,魁北克省原本应该在1982年到1983年之间就"无债一身轻"了。

  这笔债务之所以一直拖到2006年,主要是因为,魁北克省每年只是将烟草税的一部分拿出来偿还债务,但其从第一年开始就没有拿出预先计划的还款数额。这样就导致了债务余额高于预期余额,而在此基础上的利息随之增高,第二年面临的债务也就大于预期数额。

  如同滚雪球一般,这笔债务的总数额越来越高,清偿债务的时间也被越拖越长。

  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有两个设计最让蒙特利尔人引以为傲:当时蒙特利尔市的第一高度——蒙特利尔塔,和可开启的屋顶。

  不幸的是,这两个设计多多少少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尴尬。

  蒙特利尔塔的建筑工艺颇让工人们感到头疼。据Michel Guay介绍,在此之前工人们熟悉的是钢铁工程建造,而这座塔却是一个水泥建筑,"当时的工地可以称得上是一所庞大的建筑学校"。正因为如此,在1976年奥运会这场盛会上演时,奥林匹克塔还未完全完工,直到1987年才呈现出如今这副模样。

  而那个可开启的屋顶,虽然在奥运会举办期间让人们拥有了既可享受阳光,又免于风吹雨淋的美好体验,但当寒冬来临时,人们才发觉这样的屋顶是多么不适合蒙特利尔狂风与暴雪交加的气候。

  因此在1985年,奥林匹克设施管理委员会对体育场"大动手术",将可开启屋顶改造成现在的固定屋顶。

  Sylvie Bastien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仅仅是主体育场,奥运会后的改造就陆陆续续花去了4.35亿美元,相当于奥运会开幕前成本(5.61亿美元)的80%!

  从整个奥林匹克公园来看,奥运会后追加的成本达到了5.3亿美元,而这些费用都被计入奥运会的债务。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原本应于1982年还清的债务,魁北克省用了30年才终于画上句号。

  "把这些花费也算到奥运会账上,是相当不公平的!"Michel Guay对此颇有抱怨。

  头一次赚钱的奥组委

  虽然蒙特利尔市民不必为奥林匹克公园埋单,但Michel Guay还告诉记者,如果将组委会最初的融资规划进行下去,可能魁北克省连这2%的烟草税也没有必要征收。

  "奥运彩票"就是这项规划中最大的一棵"摇钱树"。

  根据加拿大的法律,只有省级政府才有权利发放彩票。因此,如果以蒙特利尔奥组委为名义发放彩票,必须在国会通过特别法案,让每一个政党都对法案说"是"。

  如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是否支持奥运会的举办永远都是一个各党派之间争论不完的话题,加拿大亦是如此。直到1973年7月27日,国会才给法案开了绿灯,但同时,又给这项法案能够切实实施构筑了更高的门槛:必须要经过加拿大10个省省政府的批准。

  要让平时互相竞争的省份一起支持一个有利于魁北克省的法案何其困难!又经过了大半年的博弈,法案终于落地,代表奥组委的加拿大奥林匹克彩票公司于1974年4月发放了第一批奥运彩票,价值250万美元的彩票甫一上市便迅速售罄。之后发放的9轮彩票,发放价值层层攀升,总销售率超过96%。

  "如果没有这么多争论,我们还能在彩票上赚更多钱," Michel Guay遗憾地说,"而要是政治家们能让这个彩票项目延续下去,或许场馆留下的债务很快就能还清了。"

  事实上,彩票收入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在那个时代,纪念币和邮票一直是奥运会收入的重头戏,Michel Guay也承认,他们当时并没有指望能从彩票上获得多少收入。然而,奥运彩票在2年半的时间内,揽得2.35亿美元的净收入,为组委会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收入。

  在奥运历史上,洛杉矶奥运会是第一届获得盈利的奥运会,这已经是广为人知的事情;而蒙特利尔也创造了个"第一"。它是第一个提出"自我筹资"概念的奥组委,而且最终还获得了盈余。

  由于没有政府的拨款,成立于1970年的蒙特利尔奥组委在1973年才获得第一笔收入——来自美国广播公司(ABC)的转播权费。

  Michel Guay是被朋友二度邀请,才开始了自己的奥运事业。第一次,他的朋友,当时奥组委的副主席提出将Michel招入旗下时,能够提供的薪金是零。还要养家糊口的Michel回绝了这份工作,"等你们有了钱,再给我打电话"。

  1973年,奥组委有了经济来源后的第二次邀请,才让Michel成为奥组委成员。

  电视转播权费和市场开发是当今奥运会的两大收入支柱。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举办的年代,电视转播机构仅仅贡献了3200万的资金。这个数额甚至还不如现在一家转播商的出资。

  而对于号称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业开发项目之一的奥林匹克市场开发计划,Michel Guay坚持认为:蒙特利尔奥运会组委会是它的始作俑者。

  尽管在1976年之前,已经有企业对奥运会进行赞助,但是像现代这般分级别、分类别的赞助体系还未见踪影。蒙特利尔奥运会可谓是打造了现代奥运会市场开发的雏形。

  蒙特利尔奥运会的赞助体系分为两个分支,一是名为官方供应商项目(The Official Suppliers Program),另外一个是官方赞助商项目(The Official Sponsors Program)。两者主要在赞助形式上有所区别。

  奥组委发起官方供应商项目的初衷是希望得到免费的商品和服务,降低运营成本,因此供应商们主要是以提供产品的形式与奥运会相联系,得到的回报主要是使用奥组委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标志,以及"1976年奥运会官方供应商"的字样。

  而官方赞助商项目则纯粹是资金上的往来。这个项目本身分三个级别,根据贡献数额的大小依次为官方赞助、官方支持和官方推广,其中各级别又分为金、银、铜三档。

  据Michel介绍,在奥运会之前,加拿大国内已经存在着这种赞助体系先例,不过主要集中在艺术领域,例如芭蕾舞团演出、乐团的音乐会等。

  当时奥组委中广收各个领域的人才,其中就有一些人来自公关、市场领域,甚至还有人直接策划过成功的艺术演出赞助,"他们尝试在奥组委中推广这种想法,他们宣称'我们已经拥有载体,应该去向公司宣传,说服他们把自己的名字与奥林匹克相连。'"

  奥组委接受了这种理念,并开始在加拿大国内大力宣传,而且还以赞助费分成为"诱饵",邀请各国奥委会在其辖区内推广这个新兴的赞助项目。

  最后共有124家企业参与了官方供应商计划,多达628家企业参与了官方赞助商各个级别的赞助计划。

  虽然赞助体系与当代的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模式颇为相似,但赞助商投入的资金不可同日而语。以官方赞助商项目为例,最高的参与门槛为15万美元,而最低的居然只需100美元。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尽管参与企业数量众多,但是最后,蒙特利尔奥组委从市场开发活动中仅收益3500万美元,甚至还少于最初5000万美元的预期。

  不过Michel对此也不感到奇怪:"当时的公司还不习惯将自己的名字与奥运会相连,奥林匹克运动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大的认知度。这只是个开始"。

  他还表示,即使在奥运会结束后,这个项目发起者仍然相信市场开发将在未来奥林匹克运动中举足轻重,"8年之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美国人就证明了这个体系确实有可能获得巨大收益"。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