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上帝”的无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5日 07:23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信上帝的人不多,拥有“上帝”头衔的人不少。

  然而“上帝”再精明,也斗不过“仆人”,而且常常被“仆人”整得狼狈不堪。请看,近日发生在北京某饭馆的一幕——“先生,您这饮料瓶里装的是白酒吧?我们这儿不让自带酒水,您收起来吧。”原来是4位男士把白酒装进雪碧瓶里带了进来,正要举杯畅饮,却被机智勇敢的服务员当场识破。随后,这位服务员站在一旁不停地唠叨“不让自带酒水”。4位男士挂不住面子,只好把“饮料”收了。

  都明白吧?让“上帝”跌份儿的,正是那个“开瓶费”。

  同样是在餐馆里,比起服务员的“慧眼”识假水,“上帝”显然要眼拙和被动得多。比如,客人点了一条鱼,会立刻惴惴不安。因为尽管服务员拿来的这条鱼活蹦乱跳,但待会儿端上桌的那条却极可能是它早就去世的“堂兄”。可咱又不能一直跟到后厨,实施全程监控吧?这么说吧,在某些消费场所的上空,布满了重重疑云。

  吃饭还是小事,要是买房子、买汽车之类的大件,由于害怕上当吃亏,顾客不光倾囊,还须倾力。有条件的聘律师、请专家;没条件的“自学成才”,阅读大量资料,向内行人士频频请教。中国人虽然富了,可毕竟没富到把几十万元不当钱的份儿上。所以常见有人买房之后要大病一场,因为这个过程实在太考验人了。

  买小件也不轻松。连进超市买东西,消费者须要阅读经常更新的食品标签,记牢有关专家的各种忠告。一不留神上了当,不仅要多跑路费口舌,为了掌握证据,还得付出高昂的鉴定费。在消费者无奈的叹息背后,我听到了某些不良商家的窃笑。

  尽人皆知,这是一个学习的时代。但将消费当成学问,在卖场处处设防,实属被逼无奈。有个聪明的消费者叫苦道:不管假冒伪劣之物如何乔装打扮,你都要像“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能一“望”便知,立刻分析出各种农药与添加剂的成分。至于那些蒙人的假生产日期、假保质期的“败絮”食品,也逃不过你灵敏的嗅觉,一“闻”便知此物早已变质。凭借从各种媒体提供的警示和忠告,哪怕置身五彩缤纷的商场,你只需一“问”此物出产何地,价值几何,便立刻判定谁是“李逵”谁是“李鬼”……锤炼如此工夫,一要多看,你得舍本投资多订报纸杂志。专看关于打假保真信息。二要多听,从电视、广播中学到识假防假知识、尤其是每年“3·15”执法人员的街头讲座以及受害者的哭诉,这些都要入耳入心。三要多学,由于消费具有面广量大涉及知识多等诸多特点,你必须采众家之长,集多科知识,一样都不能少。就这样,把消费者活活逼成了“侦探”、“保安”和方方面面的“专家”———尽管他们很不情愿承担这种角色。

  还是回到篇首那个“慧眼识酒水”的故事。眼下临近春节,摆宴请客的多了起来,高额的酒水费又成了食客的“心头大恨”,于是有聪明人想出“狸猫换太子”的点子。对此招数,不光饭馆老板不以为然,在女服务员眼里也不过小菜一碟:“这4位客人一落座就拿出大瓶雪碧,点菜时没点酒,只让我拿4个茶杯倒点白开水。我一看就像是自带酒水的,所以就倒了满满的白开水给他们,他们真要喝完也差不多饱了。”《中国质量报》

□ 林 鸣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