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黑龙江省常务副省长杜家毫:从投资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0日 06:53 21世纪经济报道

  孙雷

  杜家毫一直与江相伴,祖籍浙江,工作起步于黄浦江,在上海浦东工作34个年头后,他来到黑龙江,开始了新一段思考和从政之旅。

  1月27日下午3点40分。52岁的他走到台前,向全体省人大代表深鞠躬后,接过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钱运录颁发的任命证书,郑重而自信。会场响起掌声一片。

  这是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主会场。杜家毫赢得了在场557位省人大代表的信任,高票再度当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会后,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畅谈了黑龙江的发展优势和开放思路。

  在访谈中,他多次以上海、江浙的经验做比——这不奇怪,一个多月前,杜家毫才从上海浦东直飞黑龙江省会、冰城哈尔滨。2007年圣诞节那天,他被任命为黑龙江省副省长。此前,他的身份是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

  “中青年干部、资历很深。”“来自最发达地区、改革开放最前沿。”黑龙江省新任省长栗战书对杜如是评价。

  黄浦江来客

  “他(杜家毫)来自上海,改革开放的经验丰富,我们希望他的到来,能够带给黑龙江更多的发展新思路、新气象。”会下,有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对本报记者说。自1973年参加工作,杜家毫便一直奋战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上海。

  1990年,中共中央宣布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引领中国进入新一轮发展期。那时起,杜开始日渐融入其中,与之风雨兼程地走过15个春秋。他亲眼看到浦东如何从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地,成长为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

  在第一轮开发开放中,招商引资,政策扶持,成为推动浦东开发开放的两大引擎。然而,十多年的发展,前进中的浦东也正迎来新的挑战。

  一方面,国家赋予浦东的诸多优惠政策已陆续到期,依赖政策扶持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另一方面,依靠外来投资和消耗土地等资源推动发展的模式,正在面临“瓶颈”。“浦东5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能都摆满工厂,还要给人民群众留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杜家毫曾如是说。

  2005年,浦东开始了新长征。当年的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

  新形势下,具有世界经济专业背景,习惯于从宏观、全球角度审视区域发展的杜家毫开始了新的思考和实践。

  他提出,坚持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主线,加快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生产为主转向服务为主”的思路,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努力完成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和国际化浦东三大任务。

  “对于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他有着清晰的思考。”有媒体对杜家毫如是评价。但棋至中局,他却要顺流北上,担当起更为艰巨而重要的责任。

  新角色布局

  杜家毫的到来,究竟能够给黑龙江带来什么?人们期待着答案。

  来到哈尔滨只有一个月,杜家毫已经迅速切换,适应了新角色,开始谋划发展布局。

  一位当地资深媒体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听过杜的一次报告后最大感受是:“讲话有人情味,富有人文关怀,不是硬邦邦的。”

  听取省财税工作,会见在黑龙江投资、工作的上海企业家代表,参加省人事编制工作会议……杜家毫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1月26日上午,黑龙江省“两会”小组讨论期间,记者亲见他仍抽空与牡丹江市有关负责人探讨对俄经贸合作,并接见了国泰人寿、威盛电子等台企代表。

  持续的调研是他一个月来着力最多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杜已经开始“从一个南方人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来思考”。

  在杜家毫眼中,黑龙江优势明显,“与俄罗斯边境线3000公里,优势谁好替代?”“黑龙江土地广阔富饶,远非江浙可比。”…… 杜的判断是,这里资源丰富,具有科技、人才等优势,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15年与投资者打交道的经验告诉他,必须要习惯换一个角度思考,必须要习惯“从投资者的角度去思考”。

  杜放眼环球发现,与哈尔滨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城市,同样面临这一问题,但发展得非常好。“西雅图、温哥华、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都是世界上发展很好的城市。”顺次说来,杜如数家珍。

  因为距离亚太区先发区域太远?他为此查了这里的航班,觉得确实还缺少到香港、东京、汉城、莫斯科等地的直达航班。在他看来,要解决远的问题,必须要把航线发展起来。

  杜家毫坦言,他在着手了解但没有找出答案的方面是:在黑龙江投资已经成功的企业,为什么成功?曾经投资过但失败的企业,为什么失败?“不能泛泛而谈,必须要把这个原因分析透。”

  分析透以后,他就要着手树立一个理念——我们希望多来一点投资者,但是暂时少来一点也没有关系。“而对于来者,只要它是诚心诚意,一定要让其成功,让来投资的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和收益,它发展我也发展。”

  除了思考布局,杜家毫更多地在路上行走,接下来,他要到黑龙江的一些重大装备产业基地、一些边境口岸走走看看,做进一步的调研。“这里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首先还是要当好一个学生。”杜家毫对记者说。

  专访

  《21世纪经济报道》(下简称《21世纪》):您在人大会上谈到要让外界更多了解黑龙江的独特优势。您认为,黑龙江都有哪些独特优势?

  杜家毫:黑龙江省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矿产富集、资源丰厚,基础雄厚、潜力巨大,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我最近走访过一个贫困户,家里两位老人,儿子在外打工,只有媳妇在家种32亩地。我问她请不请帮工?她说,不请,就是种子撒下去,能收多不收少。这不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吗?

  黑龙江的农垦是全国机械化搞得最好的地区。世界上靠农业兴国的地方多得很,比如丹麦,荷兰,并不是依靠农业就不能发展。更何况我们这里巨大农业潜力可以发挥。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把这篇文章做足做好。

  《21世纪》:在黑龙江所有这些优势里,您最看重哪种?

  杜家毫:人才。石油、煤炭会越挖越少,但有强大的教育基础在,就会源源不断培育人才,一个地区才能不断向更高方向走。

  如果说黑龙江的发展目前在全国并不领先,那么我们将来发展起点要高、更好、更快一点,一定要有一个强大的依托,这就是人才。

  这一点黑龙江还是有基础的。我注意到,黑龙江每年在校大学生数量和国家认定的重点学科,在全国排在第六第七位,实力还是很强的。我在上海的时候接触过几位大公司的老总,他们在北京天津设厂,都到哈尔滨招人。人才资源不仅仅体现在大学等教育机构,这里还有一大批国家重点的骨干装备企业,这些企业里都孕育了大量的人才。

  所以,讲黑龙江千万不要忘记这里的人才资源。

  《21世纪》:可据我们了解,虽然这里具有很多优势,但似乎外来投资者并不多。

  杜家毫:任何地区,投资环境都不会尽善尽美,都有一个逐步改善的过程,广东、上海等先发地区也是如此。我们这个地方正在经历着这个阶段、过程。所以大家不要在这方面有过多的担心,这也是我多年来的经验。

  我对黑龙江的未来充满信心。黑龙江完全可以按照中央的要求,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且,它现在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不应该简单地去重复十年二十年前沿海地区走的老路。

  《21世纪》:改革开放30年来,沿海地区走在了中国前沿,为什么内陆和老工业基地不能循着他们已经成型的路去发展呢?

  杜家毫:我们需要善于换角度来看问题。

  比如,黑龙江全省本身生态很好,为什么现在还去搞污染的东西呢?没有必要。

  再比如哈尔滨,建筑本身很有特点。我现在看到过的中国城市,哈尔滨最有特色。正因为它的房地产没有像其他一些城市那样过度开发,才保留着很多的特色建筑。这不也是优势吗?回过头看,房地产开发比人家稍慢不是坏事,这才保留了城市的历史风貌。

  国内很多城市走的开发路,就是不重视城市个性,不重视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造成了我们国家现在“千城一面”的局面。所以说,我们现在就要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