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公共危机管理迎接新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 03:50 第一财经日报

  2008年刚一开局,一场始料未及的暴风雪天气袭击了中国。环视神州,多个省市受到了恶劣天气的影响。这场暴风雪天气,来势凶猛,且持续时间长,其影响波及面之大,受灾情况之严重,是人们所未曾想到的。春运受阻成为必然,许多地方的生产、生活也都已受累于天灾。人员伤亡的数字开始逐渐公布,物质财富的损失在继续增加。

  自然的灾害非人力所能左右,当瑞雪已然变成了雪灾的时候,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尽量避免人畜伤亡及减少其他财富损失。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考验着一个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考验着各地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

  重灾之下,正常秩序难免受到影响。10多万人拥挤在广州火车站,该情景已成为印在人们脑中难忘的画面。湖南、湖北、贵州、安徽等省份也频频告急,路被堵、水电被断、蔬菜等的供应变得更困难——且困难还在持续的过程当中。雨雪天气在继续,危机和压力依旧没有减缓。

  不过,总体而言,在大灾面前,民众的生产、生活秩序较为正常。比之以往,民众的心态更为沉着冷静,自觉配合政府的号召与安排。同时,总体正常的秩序,也反映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逐渐提高,应急机制越来越成熟。

  中国政府与民众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深刻理解,始于2003年春天的“非典”危机。那一次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震动极大,无论是对于政府系统的震撼,还是对整个社会心理的冲击,都是史无前例的。也正因为“非典”事件,给人们原本认识肤浅的公共危机管理上了深刻的一课。原先小打小闹式的、单纯以结果为导向的危机预防办法,被替换为全面的、有组织性的、以人为本的、尊重民众知情权的系统性危机管理体制。

  应当看到,“非典”之后的4年多来,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在不断完善、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参与程度在提高,民众面对危机的社会心理在不断成熟,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这些特点,在本次恶劣天气袭击的过程中,一再呈现出来。

  面对恶劣天气,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不少地方政府的反应及时有效,救援也较为积极;各行各业也都拿出了应急方案,使得社会运转保持了正常稳定状态;不少政府官员身先士卒,站在了抗灾的第一线;很多外出务工的民众尽管回家团聚过年的心情急切,但在交通严重受阻的情形下,还是很配合政府的呼吁,就在当地过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志愿者放弃了个人休息时间,为应对天灾做出了成绩,可谓是天无情,人有情。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这场应对暴风雪的战斗中,一些地方政府表现不佳,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体制还很脆弱。如一些地方反应迟缓,组织救援不及时、不到位,一些部门信息不通、指挥失灵,致使灾害现场公共服务缺位。有些地方,尽管也有应急方案,但那些方案缺少预见性、前瞻性,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远远不足,致使受灾损失被人为放大。

  此次自然灾害中暴露出来的诸多缺点,再一次对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提出了要求。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建设,并非一劳永逸之事。社会情况在不断变化,自然气候状况越发复杂多变,故公共危机管理的挑战严峻,任务艰巨。今年年初的这场暴风雪,不过是又多了一个提醒。

  有学者总结,当前我国的公共危机事件呈现出频次高、规模大、危害性大、危机波动方式多元、国际化程度加大等特点。而公共危机事件又主要表现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治安事件等方面。公共危机的发生领域繁多,从自然到社会,从公共卫生到生产安全,故危机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

  公共危机事件处于高发时期,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是相吻合的。在这个阶段中,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和矛盾更为显著,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及压力也在增大。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由落后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迅速流动,且贫富之间的差距短期内难以缩小。当前的这些特有国情,使得公共危机更容易被触碰并引发。

  人类的经验始终跟不上形势变化,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在一个公共危机可能高发的时期里,政府需要更好地转变职能、提升行政执行能力、完善危机管理体制与配套措施,以及提高公务人员素质和重视公众道德建设。须强调的是,在莫测的变化面前,危机管理者应尽可能做到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以超越经验的局限。当然,未来的公共危机,不仅是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挑战。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