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茵莱湖与茵达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6日 01:40 第一财经日报

  

茵莱湖上的“水上花园”,是茵达人的一大智慧创造
娘水镇上有三四处寺院,僧侣随处可见
缅甸农业还停留在刀耕火种时代,水牛是缅甸农村的重要生产工具
茵达人的独门绝活——单脚划船
当地的孩子们对“跳猫寺”的跳猫表演也有十足的热情我问手把油门的船夫会不会单脚划船,他自豪地说当然会啊,船夫家的村子就建在湖水上,从小就要学会单脚划船,否则他休想去邻居家玩——到处都是水,走路是不可能的!

  “你确定我们现在去的地方是叫茵莱,而不是叫莱茵?”在去茵莱湖(Inle Lake)的路上,同伴和我互相开着玩笑,“嗯,没错,因为我们现在是在缅甸,不是在欧洲。”

  假如我们真的是在欧洲旅行就好了,肯定能享有舒适的旅途,带有空调的巴士或列车能快速地把旅行者送到目的地,可是,我们身处缅甸。这个地处亚洲中心,中国、印度与东南亚共构的十字路口上的国家,由于某种原因,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被西方国家制裁了近半个世纪,现代化进程几乎停滞。现今的缅甸被人“誉”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还停留在前工业化状态的国家,对热爱“传统”,性喜“猎奇”的都市游客来说,前往缅甸无疑避世于“桃花源”,而位于东部掸邦高原的茵莱湖正是缅甸风光最优美之所在。

  前往隐秘的“桃花源”自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常年的闭关锁国,国力不盛,缅甸的基础建设糟糕无比,一般城市周边才有柏油公路,出城没多久就是尘土飞扬的“排骨路”。从仰光到曼德勒、蒲甘一路走来,各地漂亮的佛塔数不胜数,这让人产生缅甸人修佛塔的热情甚于修路的错觉。

  早上从蒲甘出发时,我已经身有不适,昨天晚上的排档小吃把我的肠胃防御系统全面击溃,一路上,除了偶尔和同伴说笑两三句,我大部分时间都是蜷缩在车里,窗外的风景就如默片上演——热带密林、沟壑、大山、溪水、田野一一从我眼前掠过。临近黄昏时,汽车开始沿着河道行驶,进入了水乡,空气也变得湿润起来,河道边正好有一群耕牛排队行走,有一个孩子悠然自得地骑在领头的牛背上。牧童唱晚,真是久违的情景,假如牧童手上还有一支短笛,就可为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配图了。

  住在娘水镇

  来到茵莱湖的旅行者大多落脚在湖区北部的娘水镇(Nyaung Shwe),这里和湖区之间由运河连接。娘水镇不大,走路半小时就能把小镇走个“底朝天”。娘水镇上有很多个性分明的旅馆,运河边有家叫风景点(Viewpoint)的旅馆,就建在运河桥边上头,站在房间外的阳台上,可以观看到无敌水景,不过,相信每天一大早也会被河上快艇的马达声吵醒。还有一家叫Nawng Khan的旅馆,拥有一个漂亮的庭院,据说这里在几年前有过闹鬼的故事。不过,当我在一个偏僻的小巷里第一眼看到五月旅馆(May Guest House)时,就决定住在这里。

  五月旅馆全部由木头建造,被茂密的花木簇拥着,房间外面有一道柚木铺就的长廊,长廊上还精心地装点着花草。旅馆的主人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男士,缓慢地说着标准的英语,跟我解释起茵莱湖旅游细节不厌其烦,特别有个细节,每次我给他房费时,总是伸双手来拿,表现出一种谦恭良和的态度。另外,五月旅馆的安静更是招我喜欢,在这里好好休息了一天后,我的身体恢复了元气。

  缅甸5000多万人口,笃信佛教的人占85%以上,寺庙、佛塔随处可见,小小的娘水镇起码有三座寺院。在缅甸乡间,寺庙不只是供人朝拜的地方,几乎是一个当地人的公共活动中心。由于男子一生必须要出家一次,大多缅甸男孩会在9~12岁之间第一次披上袈裟,这时,寺庙还担当着教育的职能。在娘水,我信步走入一个寺庙参观,碰到一位年轻僧人拿着课本给小和尚们上课。小和尚们摇头晃脑念着课本,看到窗外有游客在注视他们,有些不专心的孩子故意念得很响,还露出顽皮的笑。

  掸族首领博物馆是娘水镇上唯一收门票费两美元的景点,这是一座由柚木和砖建造的大房子,曾经是最后一位掸族首领的宫殿。博物馆里的展品并不多,空旷的大厅里摆放着掸族首领夫妇的画像和宝座,他统治茵莱湖区直至上世纪初。在很多旅游书上写着,茵莱湖区生活着自称为“茵达人”的群体,他们拥有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在血统上却属于掸族的一个支系。这让我想起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尽管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自成一体,历史上一直受丽江土司的管辖,解放后,国家有关部门最终把云南境内的摩梭人归为纳西族。

  茵莱三绝

  被苍翠山峦包围着的茵莱湖南北走向,为狭长型,长有22公里,在湖区范围内,水路纵横。感受水乡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像大多数旅行者一样租快船在湖上游览,为了能尽早一睹茵莱湖的风采,我们在早上6点就乘上了昨晚订好的船。船夫是个敦厚淳朴的茵达人,游湖快艇都是窄长的木船,大约只能坐六七个人,船尾装着一个马力强劲的柴油发动机。

  轰鸣的马达声划破了小镇的寂静,船沿着运河往茵莱湖驶去,河道两边都是芦苇荡。船开得飞快,惊起了一群群的白色水鸟,过了一会,我看到一块竖在水面上的广告牌,原来这里也是掸邦湿地鸟类保护区。也就是短短十来分钟,船下黄浊的河水渐渐变成了清澈的湖水,眼前也开始豁然开朗,茵莱湖向我们展开了优美的身姿。也许是太早了,它也还没睡醒,水面上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玫红色的晨曦洒在湖畔的掸邦山脉,若隐若现,倒映在蓝色湖面,混合出一种梦幻的景象。

  快船行驶在浩瀚的茵莱湖上,凉爽的风吹来,甚是惬意,途中我们经常遇到勤劳的茵达渔民。他们通常是一人一舟,而此地仅有的单脚划船绝技是渔民们的看家本事,堪称茵莱湖一景。当地人认为,用脚划船速度快且更有耐力,腾出双手又能同时撒网、持叉,一人作业即可完成整个捕鱼过程。从茵达人定居在此,就已经有这个传统,至今仍延续着,在我们外人看来,自然是啧啧称奇。我们的船夫也很贴心,每次遇到渔民,就把船速减慢,一来不惊扰渔民的工作,二来也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地拍照。

  我问手把油门的船夫会不会单脚划船,他自豪地说当然会啊,船夫家的村子就建在湖水上,从小就要学会单脚划船,否则他休想去邻居家玩——到处都是水,走路是不可能的!说话间,他家所在的水上村落就到了,这里的房屋全部是有四个高脚木桩支撑的吊脚楼,从水面沿着楼梯才能到达大门。据船夫介绍,拥有2000多居民的村子算是湖区大村。这里的居民大多是以在水上建设浮岛,种植蔬菜、鲜花获得经济收入。

  湖上浮岛,又是茵达人的一大智慧创造,一般浮岛分天然浮岛和人工浮岛,对茵达人来说,它们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土地。我们在湖上经常能遇到当地人在收集漂浮在湖面上的水草,他们把水草和浮萍以及藤蔓植物收集起来,上面再覆盖湖泥,就成了新的浮岛,然后开出一条条的田垄,用竹篱固定住,就可以在上面种植。这也是茵莱湖特有的生产方式,不过,为了保护茵莱湖的水质,他们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只使用天然肥料,由于肥力有限,浮岛上不能耕种粮食,只能种植一些番茄、辣椒等蔬菜以及鲜花。在一块浮岛前,为了证明下面没有承托物,船夫让我用竹篙戳一下浮岛试试,刚才看上去固定的“土地”确实随着湖面的涟漪而升降。茵莱湖三面环山,常年风平浪静,这些浮岛也不担心湖水暴涨和干枯,所以茵达人一年四季都可享用新鲜的有机蔬菜。当然,因为茵莱湖是缅甸最盛名的景区之一,茵达人也在旅游开发中获益。他们在村落里开设了一些银器、铁器、丝绸、木制手工艺品等商店,都是前店后厂式,游客可以参观传统的手工制作过程。假如游客只是参观,不买商品也不会遭受白眼,主人照样笑脸送客,这也体现了茵达人豁达的生活态度。

  在回程路上,船夫说带我们去一个有趣的地方——大名鼎鼎的跳猫寺(Nga Phe Kyaung)。其实茵莱湖畔不乏佛教圣地,比如金光闪闪的帕瑞佛塔(Phaung Daw Paya),里面供奉着五尊12世纪铸造的古佛像,由于在佛像上贴金箔的人太多,使得佛像已经分不清五官和四肢,完全变成了5个形象模糊的金球。可跳猫寺在游客中的名声却远胜于帕瑞佛塔,只因为那里有一群会跳圈圈的小猫。据说跳猫寺有位老僧人在参悟佛法时,看到身边跃起的一个小猫,突发奇想开始训练在寺里游逛20多只猫咪跳圈圈。训练成功后,消息传出,游客纷纷前来参观,小猫也名扬海外。当然这和马戏团训练狮子跳火圈的原理是一样的,当小猫跳过圈,肯定能赏到美味吃食。我到跳猫寺时,看到一群孩子正围坐在一起,旁有大约有六七只漫不经心的花猫。只见一人,拿起一个塑料圈举到30厘米的样子,圈前的那只正踱步的猫忽然跃起,穿过了圈圈,不一会,每只猫都轮流跳了一遍。看似懒惰的猫咪每次起落,都激起了孩子们的欢笑。

  在离开跳猫寺时,我心想,茵达人不仅有大智慧,也有可爱的小聪明。


梅小排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