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需理性主导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3日 17:48 中国产经新闻
巨资投入忙搭台盲目引进后患多 本报记者 杨国华报道 招商引资是是我国整体经济主要的发展策略,面对丰富的资源而缺乏资金,“走出去”资源“拉进来”资金又是各级政府谋求快速发展、同时也是奉为至上的主要途径。随着各地招商策略在轰烈的上演。专家提醒,招商引资不要盲目性。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对河南、辽宁、陕西等中西北部调查后了解到,近几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列为政府工作的首位,突出表现在县区级人民政府当中。为了能引进更多的项目,一些地区采取全县(区)行政机构为招商的策略,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的考核跟招商工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在河南省数个县市,招商引资甚至被奉为政府的“天字第一号”任务。 “为了打好引资这场战争”,各级政府纷纷组织招商团,县市长亲自挂帅,不惜花巨资组团到省外、国外去招商引资,长期驻扎在东部沿海及南方各地,想以此提高“效果”。辽宁省某县的一位主抓招商的副县长告诉记者,为了能够引进更多的企业,他们经常奔波全国各地,为了取得企业主信任,他们招商团经常“泡在酒精里“,即使这样多数还是无功而返。 在采访中很多地方政府表示,随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各项软条件门槛的提高,一些企业向内地转移成为生存和发展途径,而内地大多数地区正是对软条件的门槛较低又缺乏项目和资金,于是地区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县与区县之间经济发展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招商引资成效的比拼。哪个地区的开放度高、招商引资多,那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快、竞争力就强。 而许多地方官员认为,这是我国国内的第一次资金项目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战略大转移,如果没有把握好机会,损失将是难以估量。 在“天字第一号”任务的意识促动下,各地政府对招商引资的紧迫颇似拼命三郎。随着招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大量耕地被破坏而农民将面临无地可种的隐患。而更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过度的优惠政策。为引进更多的项目,地方政府采取了压低土地价格招商,甚至不惜血本,让税让利,承诺“只要你能来,什么都好说”。正是这样的“优惠空子”,致使有专门的企业吃完了甲地的优惠又跑到乙地去。 政府包办使招商引资主体错位。其实在招商引资中,政府任务应该是定规划、协调与服务,然而很多政府想方设法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招商活动,往往是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效果不佳。 轻管理诚信低。最常见的问题是问题是引进力度大,管理力度弱,企业引进后不知道如何管理,服务没跟上,各项收费多如牛毛,使得一些客商产生了投资环境差、政府诚信低的印象。 盲目引进质量不高。有的地方为了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来创造政绩,热衷于盲目追求招商数量和金额,对引进的资金和项目是否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是否能发挥当地优势,是否环保,很少考虑,结果盲目引进,引进了不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危害不浅。 违轨征地荒废严重。在国家对土地越发收紧的形势下,很多县市政府不惜违规租用农民大量的耕地。甚至私自设立被国家严格控制的工业聚集区、工业集中区等各类开发区,以零地价转让集体或国有土地。而这种“筑好巢”引“金凤”策略,往往随着招商出现问题导致大量土地被荒废。 针对招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业内专家表示,地方进行招商引资,图谋发展的愿景是美好的,也是符合当前的经济形势的。然而,对于引进的企业政府部门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当地的总体规划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能否对投入方回报率和稳定、长远的发展空间提供保障。 专家还说,中国的改革处于在转轨初期,政府出面组织适当的招商引资的确有其必要性。但政府部门在参与招商的过程中,应当理性运作,切不可操之过急,求功心切。要培育形成有序的持续的市场运行机制,地方政府应逐步从招商引资中淡出,招商引资的主体应当让位于企业,不失为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的好办法。记者杨国华摄影 【责任编辑 何义涛】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