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过热防通胀成首要任务 稳定CPI不能靠压低粮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3日 09:33 保监会网站
●去年各项主要指标快的特征明显●CPI控制在3%-5%是可以承受的●我国中长期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胀●货币政策之外的调控手段要跟进●防止需求过度收缩经济大起大落●三大需求稳定增长但会略有降低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且表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那么,中国为什么要把“两防”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将会采取哪些措施?2008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本报记者就此与三位权威专家进行了对话。他们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教授。经济走到过热的门口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请问这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陈雨露:连续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使2007年经济接近阶段性周期繁荣的相对顶部区域。2007年投资加速迹象明显,外贸增长居高不下,“双顺差”进一步扩大,外汇占款大幅度提高。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股票价格高位震荡,使宏观经济在虚拟层面的不确定性增强。尤其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超预期地连创新高,11月份达到了6.9%,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趋向过热的明显信号。卢中原:的确,2007年出现的物价上涨问题比预想的要严重,虽然当前物价上涨总体上具有结构性上涨的特征,但是,在消费价格加快上涨的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开始提高,房价涨幅居高不下,上游产品向下游产品传导的涨价压力有所加大。陈东琪:综合看,2007年各项主要指标“快”的特征都比较明显,与2006年前几年相比,总体经济转向过热的风险增大。一是2007年GDP增速达到11.5%,高于前几年,而且在经过了6年持续加速增长后,这个加速增长的势头还没有明显改变的迹象。二是物价2007年以来逐月逐季递增,二季度的三个月从3%爬升到4%、5%,最近连续4个月超过6%。三是从2007年主要产出指标来看,工业增加值1-11月累计增长18.5%,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快的。从三大需求指标来看,2006年以前,三大指标中的投资和顺差增长很快,但2007年1-11月,除投资比去年加速,增长26.8%,顺差增长52.2%之外,以前增长较慢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累计增长16.4%,比2006年前各年的增速明显加快。四是货币供应过多,2007年M2和M1的增长已持续几个月超过18%和20%,信贷指标持续几个月超过17%,货币信贷增长都超过了长期平均水平。不能简单划定“过热”记者:为什么用“过热风险”,而不直接用“过热”呢?目前的情况与历次过热有所不同吗?陈东琪:是的,明显不同。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看,四个时段——1978、1984-1985、1987和1992-1994年,GDP增长超过11.5%被看成是经济过热,2007年二季度以来GDP增速也超过了11.5%,从简单类比看,目前经济已经明显过热。但是,现在的经济背景和前四个时段有所不同,不能简单类比。因为前四个时段处在全面短缺时代,那时总供给不足是一个常态,现在不同了,经济常态表现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给水平较高,总供求缺口表现为供大于求,这个缺口正在由急速增加的顺差来填补。尽管2007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要比1998-2006年大一些,但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还没有打破,尽管粮肉市场供求关系较为紧张,但问题不是绝对供给不足,不是产量减少,而主要是由结构性矛盾引起的。在国内总供求格局并未发生大逆转的背景下,经济快速增长引起的过热压力与前四个时段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简单根据11.5%这个数字就认为出现前四个时期那样的经济过热了。总供求是否失衡是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基本依据。当然,从发展趋势看,目前经济已经走到了过热的门口。5%是经验分析“临界值”记者:现在经济过热风险增大带来的最大压力是什么?陈东琪:最大的压力是通货膨胀,是持续性的物价上涨。物价在较高水平上持续向上发散,不断攀升,如果超过临界值,超过经济运行系统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其危害很大。记者:超过承受能力的“临界值”是多少?国外有没有可参照的指标值?陈东琪:各国的发展情况不一样,其物价控制指标也不一样。在2020年前全面建设小康之前的我国经济依然是一个发展中经济,经济快速增长是一个必然趋势。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比较来看,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速一般要比发达国家高一倍左右,其通货膨胀率也很难控制在发达国家2%-3%的水平以下。就我国而言,当GDP增长控制在8%-11%时,要使CPI上涨率长期保持在发达国家2%-3%的水平,既不可能,也不应当,因为实现较高就业率的经济高速增长必然会促使CPI上涨率比发达国家要高一些。从1978-2007年的经验数据看,我国CPI平均上涨率在5%左右。当然,短缺经济中的CPI要高于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的CPI的水平。将这个因素考虑进来,现阶段我国CPI上涨率控制在3%-5%是可以承受的,5%是一个来自于经验分析的“临界值”,超过这个临界值,经济增长就会被通货膨胀侵蚀,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就会明显慢于名义收入增长,这会破坏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记者:2007年以来CPI已经连续5个月超过5%,其中有4个月超过6%,是不是可以说通货膨胀的风险和危害已经很明显了?陈东琪:2007年比2006年明显,2007年下半年比上半年明显。当然,为了较为准确地判断通货膨胀的风险和危害,既要看静态数据,又要看数据的动态变化,既要看眼前,又要看趋势,要看近几个月的月度数据是否正在演变为年度数据,如果CPI的年度上涨率达到或超过2007年7月以来的5%-7%的水平并且不断向上发散,那就是很危险的!经济运行基本面健康记者:应该怎样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陈雨露: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0轮周期中。与前9轮经济周期相比,从2000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周期呈现出一个新特点:以往历次经济周期中,上升阶段一般只有1-2年,而本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到2007年底已持续8年。这表明,市场机制的引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升级以及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延长。卢中原: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还是健康的,呈现出平稳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所改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的良好局面。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基础行业供给瓶颈基本缓解,产能过剩行业有所扩大,供求总格局并未恶化或逆转。因而,保持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和稳定物价总水平的供给基础是比较扎实的。这对于稳定社会上的物价看涨预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利条件。对于当前和未来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也要客观公正地分析。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产品特别是食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和趋势性攀升,将会是长期现象。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健康的作用。但如何适应农产品供求、食品市场流通格局的变化,稳定市场食品价格,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此外,要高度重视、严密防范房价、股价交互上涨导致的资产泡沫对宏观经济稳定的潜在威胁。要清醒看到,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得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比较突出。稳定社会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对总需求的调控和稳定价格的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需要关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起的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防止市场需求过度收缩,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引起国内经济大起大落。调控宜把握好五个方面记者:请教三位专家,2008年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防过热、防通胀?陈东琪:我理解,2008年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是好字优先、稳中求进,财政货币政策“一稳一紧”。从措施操作看,2007年货币政策已经适度从紧,但到目前为止货币信贷增长还是偏快,所以2008年货币政策操作还应继续从紧一些。但是,2008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可调余地不大,这就要求配合操作好财政政策措施,国债发行、预算安排、税率调整,都有文章可作。陈雨露:的确是这样。在政策选择上,需要各种政策工具搭配使用。从财政政策来看,应加强对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减少各级财政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支持。我们看到,当货币政策频繁“出击”以后,其作用空间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更大释放,此时,其他调控手段的陆续跟进,特别是财税手段的运用还有相当的空间。两大调控手段并举,再辅之以外汇和资本调控,流动性过剩问题相对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缓解。卢中原:我个人理解,2008年宏观调控宜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物价上涨形势的跟踪研究,适当调高稳定物价的预期调控目标,在稳定物价总水平的前提下,稳步推出资源价格改革。二是围绕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增强汇率弹性,逐步释放汇率升值压力,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严格控制国外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三是完善稳健财政政策。公共资源分配应继续向改善民生倾斜,加快研究和建立资源环境税体系,改变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向资本倾斜的格局,加大向劳动者分配的比重。四是结合需求调控,以节能减排为核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五是积极稳定楼市和股市需求,防止房价和股价轮番上涨,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稳定CPI不能靠压低粮价记者:近期控制通胀的政策,应当怎样操作才是“得当”的呢?陈东琪:一定要对症下药。事实上,近期推动CPI快速上涨的“边际力量”不是粮食,而是粮食以外的“其它原因”,是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外部输入共同作用的结果。到2007年,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四年丰收,史无前例。2007年全球粮食产量也增长了4.6%,超过21亿吨。全球和我国的粮食产量和供给都在增加,而粮价在上涨,其首要原因是前期粮价过度下跌。1974年-2005年全球粮价实际水平下降3/4,2005年以来食品涨价75%,小麦涨价更多。在这期间,能源原材料,如铁矿石、石油、黄金、稀有金属,还有土地和房屋等的价格都涨了好几倍,粮食价格补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这可以缓解种粮农民的相对利益大幅度减少的矛盾。如果将生物燃料消耗粮食、美元贬值等因素考虑进来,会发现本次粮价上涨是“非粮因素推动”所致,不是由粮食产量减少引起的。当然,我国粮食出口退税率调整较迟缓,使得短期粮食出口过多,助推了国内粮价上涨。因此,2008年要实现稳定CPI的目标,不能通过压低粮价来实现。中长期不会有严重通胀记者:今后,特别是2008年,通货膨胀的走势如何?陈东琪:要分时期来看。从中长期看,我国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因为,这几年形成的巨大生产能力会给以后带来巨大的供给,特别是工业制造品供大于求的格局不但不会明显改变,而且会由于结构改善、节能降耗以及人力资本贡献增加和技术进步加快使得生产率提高,产生更多的有效供给,这都有利于总供求关系基本保持平衡,不会出现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那样的工业产品全面短缺引起的高通货膨胀。但是,农业品的供求关系会偏紧一些,这是今后CPI上涨的主要力量。从短期看,通货膨胀的程度可能会有所提高。当然,只要调控政策操作得当,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将通货膨胀控制在经济系统和老百姓的容忍限度以内。预计今年增长10.5%左右记者:预期2008年的宏观调控效果怎样?卢中原:从总需求方面看,随着投资、出口调控政策的不断完善,2008年三大需求会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增长,但比2007年会略有降低。预计2008年物价涨幅会保持低水平,居民消费价格可能上涨4%左右。由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仍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因此,预计经济增长率可达10.5%左右。陈东琪:“十六大”以来的宏观调控效果非常明显,6年来年均经济增长10.5%左右,CPI不超过3%,这是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组合,同时就业水平明显提高,因此主要宏观调控指标都比较好。2008年,只要做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宏观调控,强调“好”和“稳”两个字,在灵活操作货币政策措施的同时,更多地用好财税措施,特别是通过降低出口退税率来减少国内较为紧缺物资的出口,就可以在控制通胀的同时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外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延伸阅读)一、运用财政政策1、美国主要运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每当经济增长过快出现过热苗头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或减少财政赤字,政府就实施增税政策,增税的手段包括提高税率或扩大税基。2、严格依法管理财政预算。美国的联邦财政预算由总统府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负责编制,报经国会批准。国会批准后,财政部可根据经济情况进行微调,但是财政预算支出结构的任何调整都由国会决定,无权变更。3、美国政府对发行国债持审慎态度。主要根据财政收支预期进行,经济好时政府就少发债;经济不好时政府就多发债。4、财政政策长期发挥作用。在美国,不管是增税、减税还是调整预算收支的规模和结构,都要启动严格的司法程序,必须经国会审批。5、美国面向全球发行国债,靠外国资本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和维持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二、运用货币政策1、美国货币政策目标明确。虽然从理论上讲,美国货币政策目标有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等五个方面,但在实际调控中,主要目标就是预防通货膨胀,保持价格稳定。2、主要使用利率杠杆进行调节。美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调息。经济过热就加息,经济疲软就减息。3、建立灵敏高效完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美国的利率调节之所以有效,首先是因为美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市场机制健全有效,利率的升降直接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其次是美国信贷市场健全有效,金融机构向居民家庭发放了大量的消费信贷和住房抵押贷款。降低利率,居民和公司直接受益,还可以通过“借新还旧”维持高消费;提高利率,居民和公司直接受损,消费需求马上下降。4、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1968年美国推出了最早的抵押贷款债券。1983年又设计发行了抵押保证债券。三、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1、美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财政政策主要解决经济长期增长问题,货币政策主要调节短期经济波动。解决经济萧条问题,通常以财政减税政策为主;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通常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主。2、美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向搭配,包括“双松”搭配和“双紧”搭配。另一种是逆向搭配,包括“松紧”搭配(即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配合)和“紧松”搭配(即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搭配)。在美国宏观经济调控中,“松紧”搭配的政策是经常被采用的。[][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