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海油补足“短板”拟整体出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0日 18:07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栾璐报道

  原本是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分天下的油品零售市场,因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的强势介入,正在演变成一场三国鼎立的大戏。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获悉,中海油正在对旗下的3家全资子公司进行重组, 计划成立一个规模庞大的油品销售公司,统一协调总公司的油品销售业务。

  3家被重组的全资子公司分别是中国化工供销(集团)总公司(下称“中化供销”)、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下称“中化建”)以及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海炼化”)(或中海炼化的部分炼化资产)。

  “该公司一旦成立,中海油从勘探开发、炼化到销售的产业链将真正实现一体化。”分析人士表示。

  启动重组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获悉,为了推进重组,中海油总公司组成了一个包括中化供销总经理周德春在内的5人小组全面负责此次重组。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5人重组小组除了周德春外,其余4人可能分别来自中化供销、中化建、中海炼化及中海油总公司。目前,重组事项已基本确定,但新公司的名称正在商讨,还未最终确定。

  根据中海油总公司的初步意向,重组后新公司的业务范围将主要包括油品销售、炼化及原有业务三大块。

  新公司成立后,可能将会从各原有公司中抽调一部分业务骨干负责油品销售,原有业务人员则保留不动。知情人士分析,中海油总公司将上述3家全资子公司重组成为一家公司,而不是重新成立一个新的公司,主要原因是在中海油看来,这三家公司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了解,2008年8月,中海油总公司投资200多亿人民币,由中海炼化负责经营管理的惠州1200万吨炼油项目将正式投产,届时将为中海油每年提供730万吨的成品油。这部分成品油一部分将供给广东市场,其余部分及衍生化学品则需要在自己内部“消化”。

  而中化建和中化供销完善的营销网络则为这些众多衍生产品的储备、销售和出口提供了渠道。

  数据显示,中化供销拥有总规模为4.0万吨级液体化工、液体石油气接运码头和11.6万立方米的储罐群,6.46万平方米的库房和15万平方米的大型货场。同样,中化建、中化供销在国内的重要港口和货源集散地也都设有贸易子公司,并在主要的贸易往来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中化供销和中化建在各自的领域里都经营了很多年,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营销网络,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这些都是中海炼化所缺乏的。将三者进行重组,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自在人力、技术、资金、资源上的优势,使新公司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走上正轨。”上述知情人士说。

  上下游一体

  重组之后,中海油将真正实现从以往单纯的上游业务转为上下游一体化的新格局。但区别于中石油和中石化,中海油的下游规划是以化肥业务为核心,具备独立优势。这也是中海油此次重组的良苦用心。

  由于炼油和油品销售具有较高门槛,中海油仍然无法与两大集团相抗衡。在2007年年末,中海油宣布从上游油气业务全面向下游油品销售业务进军,计划2010年前在全国建立1000座加油站。与中石化遍布全国的2.8万个加油站,以及中石油的1.9万个加油站相比,仍是微不足道的。

  为了尽快打通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中海油的策略是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软硬件设施”的衔接。2006年10月,中海油总公司将中化建整体并入,从而实现了化肥板块产量的翻倍,提高了自身化肥、化工方面的研发能力。

  对此,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表示,中化建在化肥生产、化工科研、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实力,可以使中海油更为有效地实施科技领先、人才兴企和低成本战略。

  来自2007年的中海油半年报显示,中海油作为综合性能源公司的产业结构已基本形成,中下游产业的收入强劲增长,升幅达34%,下游板块的销售收入首次超过了上游。而更为重要的是,中海油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强大的营销网络和丰富的分销经验,从而为成品油及化学产品走向市场扫除了障碍。有业内人士预期,重组后的大油品公司将让中海油的这一数字继续飘红。记者栾璐摄影

  【责任编辑 张秦宁】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