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撞衫之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9日 04: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工业化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复制的社会。虽然追求个性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以往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事实表明,能够真正达成个性,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难,没有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人可以逃出复制的包围圈,可以改变最终成为其“奴隶”的命运。

  在日常生活层面,复制有许多表现形式,其中较为常见,同时也最容易让人尴尬的一种情况是撞衫。一般而言,若不是应征入伍、参加赛事、有病住院或者进了监狱,谁愿意在还剩下一个选择的情况下穿上与别人相同的服装呢?有位知名时尚人物曾这样说:在绝大多数公共场合,尤其是在那种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公众场合,一旦发现与人撞衫,那种惊悸的感觉,可能并不亚于两辆相同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迎头相撞———这还只是“撞”了丝巾或“撞”了外套,而像情侣装这种从头到脚的全方位碰撞,其视觉及心理冲击力之强烈,用“车毁人亡”已远不足以状之。话虽说得过了点儿,但着衣之道,就怕撞衫,应该是一种普遍心理。

  人们怕撞衫,与其说是怕衣衫相同而泯灭了个性,不如说是怕这种偶然的相同所传达出的某种可能引起误读的意味。俗语“穿一条裤子”,即使把“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等险恶用意去掉,用于表达“哥儿俩好”或“姐儿俩好”,也让人觉得暧昧。而《诗经》亦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同裳”即“同衣”。而“同衣”则暗合“同意”,若不是情侣,这几千年的撞衫“情”义,难免会在当今时代提供更加丰富联想的可能性。或许正是出于以上考虑,一些服装奢侈品牌试图通过走限量路线以降低撞衫风险。

  毕竟只是几片布,撞衫既不能算是多大的错事,也不会对个人及他人生活造成多少实质性的影响,撞得再怎么厉害,于情于理总归正常。不过,如果撞衫之事发生在其他领域,比如文字写作,则问题就不那么单纯了。

  文字撞衫,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主动撞衫和被动撞衫。后者多发于字、词、句等方面,表现上更像是真正的撞衫。比如,这篇文章刚在手机市场“打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篇文章又在冰箱行业“打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词语就像“打造”、“亮丽”一样,原来并不俗的,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撞衫过程中,雅的多了,也就俗了起来。滥用和失真,正使更多的好词被“打造”成“糙词”,而撞衫越多,这些词也就越“糙”。经济学上有“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则,语言学似乎亦不出其右,而且两者皆是基于人性的自私。在这个意义上,撞衫在文字应用领域所制造的不良影响,已经开始让这里的“风景线”不再“亮丽”了。更严重的情况,则由主动撞衫所制造。段落、主题甚至全文撞衫,虽还不至于形成“风景线”,但就发生概率及其规模而言,几可与真正的撞衫有一拼。由于这种情况多与抄袭相关,涉及道德和法律,在本质上已突破了撞衫的界限,故本文不再做深入讨论。

  不过,既然撞衫之事在复制时代容易发生蜕变,就连文字写作这种本应是纯手工的活计也避免不了,人们是否该就此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呢——哪怕是为了个性或品味起见?《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