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继续看好医药研发外包 IDGVC领衔3机构数千万美元注资桑迪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9日 00:19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郝凤苓

  2008年1月17日,桑迪亚医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桑迪亚)再获风投青睐,宣布完成第二轮融资。来自国内、美国和日本的三家风投机构以及IDGVC向桑迪亚联合投入了几千万美元。

  桑迪亚医药技术(上海)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由一批留学北美归国的医药研发专业人才创办的外商独资企业,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于2004年6月8日正式运营,总部位于上海,专注于为全球医药和生物行业的公司提供 CRO 研发外包服务。成立3年来,桑迪亚发展迅速。

  本月早些时候,桑迪亚宣布2007年公司营业收入是前一年的250%。2007年7月,桑迪亚被清科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之一。2007年8月,桑迪亚挤进美国著名科技及风险投资杂志Red Herring(红鲱鱼)"亚洲百强创新企业"最后200名候选企业名单。

  "CRO成长快,但资金需求量也大,吸引风投和上市融资是将本土CRO做大的一个有效途径。"一位业界资深人士表示。

  桑迪亚也不例外。

  2007年,众多PE、VC、投资银行等纷纷要求与桑迪亚面谈投资的事情。其实早在2005年7月,IDGVC就独家出资2000万美金,帮助桑迪亚完成了首轮融资。

  2小时决定的投资

  "当时是我打电话给IDG的。" 桑迪亚运营总监唐明坦言。2005年初,成立半年的桑迪亚决定融资。"我们觉得我们已经站稳脚跟了"。

  桑迪亚在成立之前,几个主要负责人就制定了一个短期的发展战略:成立半年内,颗粒无收;三年内,沉住气、打基础;3年以后,快速发展。"我们成立第三个星期就有业务了,半年发展的还相当不错。"唐明告诉记者。

  桑迪亚成立不到半年的时候,就有一家日本制药公司找上门来,要做一个药物化学的项目。在医药研发领域,药物化学与前期的项目相比,一方面技术要求高,另一方面会涉及到客户的很多机密,对知识产权比较敏感。在唐明看来,能接到这个项目,是对桑迪亚的一种肯定。因为能接到药物化学项目,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两个方面缺一个都不行,而中国大多数CRO公司这两点都能达到要求的非常少,能达到一个也很不容易了。

  接到唐明的电话后,IDG很快答应让上海的合伙人章苏阳来考察项目。在这个项目上,IDG和桑迪亚前后共谈了三次:第一次,谈了2个小时;半个月后,第二次,双方一拍即合,IDG明确表态要投资,对价格也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在股份上,双方被卡住了。"他们想要更多股份,至少要比我们出的高一倍。"唐明拒绝透露具体数额。而桑迪亚拒绝出让更多股份,只是因为"当时很小,确实也不是很需要钱,1000万人民币就行了"。

  僵持了两个月后,IDG中国区总裁周全亲自到上海,和桑迪亚谈判。双方只谈了半个小时,周全一锤定音:1000万美元,占之前桑迪亚答应出让的股份;再出1000万美元,占桑迪亚之前答应出让的一半股份。在桑迪亚看来,IDG"看得起"他们,对方的真诚让他们感动。

  于是,事情就很快定下来了。

  据唐明介绍,桑迪亚的管理层之前没有跟风险投资打过交道,决定引进风险投资的时候,他们从网上找了2家在国内做的比较好的机构联系。其中一家就是IDGVC,另外一家是上海的一家本土风投,至今没有回音,而唐明说他也已经不记得是哪家了。"我们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借用IDG的名。"唐明直言不讳,所以"不希望让出太多的股权"。

  桑迪亚后来才知道,章苏阳第一次跟他们谈的时候,2个小时就决定要投了。

  2004年底,IDGVC在美国召开合伙人会议。当时在中国做风险投资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多集中在IT行业,好的项目也越来越难找,正如IDG亚洲区总裁的一句名言:中国是创业者的天堂,投资者的炼狱。当时IDG就有人提出,在医药行业,中国研发人员的比例甚至高于IT行业的比例,IDG应该在医药领域找一些发展方向。于是,在2005年初,IDGVC开始在全国到处找生物医药行业的项目。据唐明介绍,在桑迪亚之前,IDG已经在全国看了150多家企业,只要稍微像点样的,"他们挨个摸了一遍"。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的<财富第五波>一书,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看好健康产业。2007年,从先声药业到药明康德再到海王星辰,国内医药企业掀起了一轮海外上市高潮。药明康德在纽交所上市以来的出色表现,也让医药行业的外包服务企业开始吸引风投的眼球。

  IDGVC合伙人章苏阳就表示,目前CRO市场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这个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很快就能看到更多CRO企业的成长。

  而IDG对CRO行业的胃口,桑迪亚并不知情。

  "我们当时不知道他们有那个背景,如果知道,我们可以把价钱要高一点。"唐明开玩笑说。

  从"合资"到"外商独资"

  首次融资完成后,桑迪亚将自己定性为"外商独资"企业,其实在IDG进入之前,桑迪亚是一家"合资"企业。

  桑迪亚CEO王晓川创业前曾在刚刚上市的CRO企业药明康德管理层任职,由于与药明康德总裁李革在如何做企业上有异议,王晓川在那里工作了半年后决定离开,和几个从海外回来的朋友一起创业。唐明就是其中一个,唐曾在福特汽车工作了10年,担任过福特中国3年的IT总监。

  他们制定商业模式之后,开始找人、找钱。其中一部分钱是一些朋友凑的,另一部分钱来自安徽投资集团——一家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授权的投资主体和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目前,该公司已成功投资了奇瑞汽车、亚洲最大水泥生产商海螺水泥等。"我们都是小儿科的东西,但难得的一点就是他们信任我们。"唐明现在谈起安徽投资集团仍然心怀感激。当时的条件是,桑迪亚和安徽投资集团分别占公司51%和49%的股份,如果公司成功了,安徽投资集团须把大多数的股份按原价还给王晓川等管理层,只留20%;如果公司运营失败,投资损失自负。

  但是,IDG对桑迪亚说,他们(安徽投资集团)得出去。因为考虑到如果将来在境外上市,有政府背景的资金在内的话,不好操作。

  别无他法,唐明"硬着头皮"、"拐弯抹角"地把事情跟安徽投资集团讲清楚了。结果,对方"很理解",答应完全退出。

  2005年7月,也就是在安徽投资集团退出一个月后,IDG首次进入桑迪亚,包括资金和董事。章苏阳进入桑迪亚的董事会。

  "他们轻易不参与管理。"唐明说,因为他们"对我们很放心"。对此,IDG中国区总裁周全表示,风投在这个阶段赌的就是人。合作之前,IDG对桑迪亚的整个团队是了解过的,他们的背景、经历、创业精神等都是信得过的。

  第二轮融资发应热烈

  虽然不参与企业管理,但IDG在桑迪亚何时应该融资方面提供了很多建议,并把桑迪亚二次融资的消息传播给同行。"投资界对于我们融资的反应让我们应接不暇。"桑迪亚CEO王晓川表示。

  这次,为了避免"伤感情",唐明拒绝透露除IDG外其它投资方的名字以及投资金额。据了解,二轮投资方有一家本土风投、一家来自美国,还有一家是日本的风投,桑迪亚目前依然绝对控股。"风投在选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在选择他们。这些风投不仅为公司带来新的资金,同时也带来新的客户资源。"唐告诉记者,此次投资的这家日本风投已经"跟了两年",而且资源丰富,在日本已经投了70-80家生物医药领域的公司。

  CRO行业其实是一种服务性行业。中国目前的CRO公司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合作搞起来的,他们根据个人的背景和专长,集中于一个很窄的范围,把业务做起来。但是,市场对公司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一个成功的CRO企业应该提供更多的服务,这就要求企业拓展业务面。

  有两种途径:一是企业合并,实现优势互补;二是企业补充相应的人手。为适应市场需求,2007年11月,桑迪亚与联友药业公司完成合并。唐明表示,目前有些业务在国内还是空白,即使有也是低水平,得不到国际认可,二次融资后,他们想在这些领域有所发展。

  "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我们的业务。"唐明表示,至于何时再融资,甚至上市与否都要根据公司的发展情况来定。对于以后的事,唐明希望是水到渠成。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