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浪漫主义的“新闻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 23:25 中国经济时报

  ■魏剑美

  我做过多年的报刊记者,如今在大学的新闻学院谋饭,教过一批又一批将来出去做记者的学生,但我始终不能忘怀与原谅自己当年采写的一篇报道。

  那是2005年的农历正月,我和同事在湖南永州最偏远的一个山区采访。我印象中所有的“下乡采访”事实上采访的都只是乡干部以及乡干部们指定的农户,但在回来的路上,我们意外发现那么冰冷的天气下居然有人在吆牛耕田,更让我们兴奋的是耕田的农民居然还是一个老人家。做过党报记者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场景对于每年春季都要“掀起春耕生产高潮”的报道传统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马上凑过去找老人聊天,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老人居然已经是75岁高龄!交谈才知道,老人的儿子进城有事,家里再无其他男劳力,而当地的水利条件非常恶劣,为了抓季节,所以不得不冒着严寒亲自下田。而且在此之前,他已经翻整了2.3亩水田。

  由我执笔的报道很快发了出来,主标题是《人勤春早,年老志高》。报道的主题自然是激昂的、欢快的、富有感染力的,记得结尾是这样写的:“空旷的田野中,老人的吆喝声显得那么粗犷,那么豪迈!”整个报道都透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意气与豪情,不仅弘扬着正面宣传的主旋律,更提前进入了“掀起春耕生产高潮”的宣传状态,切合了时势要求,因此想不成为“好新闻”都难了。

  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我内心清楚也完全可以从另外一些角度来解读:比如山区农民对改善水利条件的盼望;“留守老人”充当主要劳力的现象;农村老人的福利保障问题;边远山区农民的艰苦生活等等,而这当中的任何一个角度都比我实际写的那个要更吻合现实情况。有时候我很惊异于自己的冷酷:一个75岁高龄的老人在春寒料峭的水田里耕田这一让人心酸的事实,居然让我给描绘得如此诗意盎然,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豪情!不说西方进口的什么“人文精神”,我甚至连最起码的“哀民生之多艰”的传统文人的悲悯情怀都失却了。“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的人固然可鄙,但在人民的疾苦面前睁着诗意的、浪漫主义的眼睛的不是更可耻更可悲吗?

  然而,任何一个具备基本新闻思维模式的人都清醒地知道,最保险、最高效也最容易得到职业提升机会和业界权威认可的,恰恰就是这种浪漫主义的新闻角度。所以即使是残酷的大洪灾、大火灾、大旱灾等事件,在具有浪漫主义“新闻眼”的记者及其所在的媒体看来,正好是宣传“救人英雄的儿女情怀”、“灾区群众战天斗地挽回损失若干”、“小灾小丰收大灾大丰收”、“人间真情暖心田”、“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大好时机,至于灾难背后那些残酷死伤的生命,那些被惊吓的心灵,尤其是导致灾难的那些疏忽与失当,已经没有人去直面,更别说良知拷问与责任追究。在浪漫主义“新闻眼”扫视的范围内,事实的深层真相和生命的悲悯情怀早已经湮没在高歌猛进的胜利凯歌之中。不仅没有苦难与悲痛,相反倒展示着“到处莺歌燕舞”、“十亿神州尽尧舜”的华丽诗篇。

  作为一个混出了心得的老新闻人,面对讲台下那些纯净的眼睛,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帮助他们也提前具有这样用以谋生的“新闻眼”。为他们的“前途”考虑,我应该无私地奉献自己浪漫主义新闻写作的心得,而如果仅考虑“新闻”自身因素,此类的“杰作”只会让我感到无地自容的羞愧。更悲哀的是,很多写类似《人勤春早,年老志高》新闻的记者正是我从前的学生,尽管在校时我真的没有给他们做过范文。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