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价格管制只是权宜之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 14:04 《财经》杂志网络版

  临时性价格管制从能源、公用事业扩展到了食品部门;专家预计,随着CPI的回落,这种政策不会长久

  【《财经》网专稿/记者 王长勇 张环宇】在消费价格指数连续数月高企之下,中国政府对短期内物价回落的期待已趋淡。国家发改委宣布,自1月15日起对包括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重要商品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提价需申报政府批准,调价须备案。

  这是近十几年来,政府首次在全国范围对食品价格实行严格的行政干预。

  管制范围扩大

  发改委的这一政策使得受价格管制的商品范围,从能源和公用事业进一步拓宽到食品。就在一周前(1月9日),国务院决定,近期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不得调整,供气、供水、供暖、城市公交等公用事业价格以及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不得提高,保持医疗服务价格稳定。

  2008年肇始,物价持续攀高未有缓解的迹象。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08年1月上旬,36个大中城市豆油、猪肉、牛肉和羊肉零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8%、43%、46%和51%。自2007年8月以来,中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连续5个月超过6%,经济学家预计12月仍将维持在6%以上。

  因CPI回落速度低于市场预期,基于对未来通胀恶化的担忧,终使政府下决心重拾价格行政干预之策,将涉及居民基本生活的重要商品和服物价格上涨置于行政控制的范围。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政府的价格管制政策属权宜之计,主要是为了避免春节前物价大涨。这一政策可能会导致政府增加对生产企业的财政补贴,否则商品和服务供应短缺将难以避免,而短缺是更为严重的通胀。尽管价格管制可能使得统计的通胀率下降,但价格管制不会改变人们对通胀的感受,实际负利率现象仍将显著。

  哈继铭建议,为应对当前的通胀压力,政府短期应采取货币紧缩、人民币升值、粮食补贴为主的政策措施。人民币升值可缓解输入型通胀,粮食消费和生产环节的补贴短期内将有效抑制粮价,数量型的货币紧缩降低货币增速,也可起到一定作用。而加息空间则日益受宽松的国际货币环境制约。

  长期来看,政府应当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有效性;推出物业税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以有效遏制土地价格上涨;继续补贴粮食生产环节。

  花旗集团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1月17日表示,如果至2008年年底CPI应会从高位回落的猜想是正确的话,那价格管制应该仅仅是短期的政策。

  中国科学院预测中心1月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国际市场粮食短缺,粮食出口增长及国内工业用粮增长过高是CPI高涨的直接原因。因此,2008年应是适当控制粮食出口总量,优先保证食用用粮。

  事实上,2007年底,中国政府取消了大部分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并决定2008年对原粮及其制粉征收出口暂定关税。而从2007年8月开始,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对生猪供应和粮油生产给予财政补贴,同时对高校等特殊消费群体给与消费补贴。

  然而,CPI上涨并没有随政策的实施回落。究其原因,是推动中国CPI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

  中金公司研究团队预测,中国2008年CPI为5.0%—5.5%,回落速度低于市场预期,仍在高位,主要源于食品价格的高涨。此外,影响因素还包括翘尾因素的上升,国际油价再创高位,国际粮价上涨,中国农业生产成本的加速上升,猪肉价格继续攀高,以及新劳动合同法可能带来劳动力成本的加速提高。

  涨价的合理与非合理

  在专家看来,CPI上涨是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根源是成本增加导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认为,通货膨胀乃宏观经济现象,只能用宏观政策调节,不应嬗变为行政手段干预微观价格。倘若不许涨价,厂家可能会用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削减产量应对,甚至干脆退出市场。一旦发生供给短缺,深受其害的还是消费者,“涨价的合理性意味着政府调控价格的不合理” 。

  对此,发改委官员强调,政府干预的是企业的不合理调价。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是在特殊情况下,国家依法控制价格不合理上涨的临时性行政手段,要正确认识,合理适度。

  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1月17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采访时称,政府是“对不合理涨价以及乱涨价”进行干预,而且,申报和备案限定在“一定规模的企业”,“不是一般的小商小贩”。

  许小年认为,政府及时地指出串谋违反法律,维护了博弈规则的公平,但政府的职责也就到此为止,再向前跨一步,就会处于越位状态。

  哈继铭称,尽管价格管制可能使得统计的通胀率下降,也降低了大幅加息的可能性。但价格管制不会改变人们的感受通胀,实际负利率现象仍显著。

  雷曼兄弟公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苏博文(Rob Subbaraman)认为,如果食品以及能源价格的上涨更多是一种结构性的价格上涨,而不是周期性价格上涨的话,在此情况下政府进行价格控制和价格补贴相当危险。

  显然,价格干预政策的核心是对调价合理性的判断,那么因成本上升要求的调价是否合理?若认为成本上涨的调价有合理性,那么价格干预政策能起到多大功效?否则,“政府调控价格的不合理”将成为普遍现象。

  也许是意识到了价格管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改委承落,在价格显著上涨的情形消失后,政府要及时解除干预措施。稳定价格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生产,增加市场供给,行政干预价格只是辅助性手段。

  2007年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CPI仍不为所动依然攀升。2008年CPI预期上涨动能依然强劲。暂时控制价格,为制定新策和既有政策发挥作用赢得时间,可能是此次行政干预更为理想的理由。■

  《财经》既往相关报道: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