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二十四史的文白转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 03:20 第一财经日报

  编者按

  由7所大学古籍研究所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余年所成的《二十四史》白话全译本于近期全套完整出版。至此,这套堪称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有了第四个版本,也有了唯一的白话版本。在完成传统经典的文白转换过程中,使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成果进入寻常百姓家变为现实。

  古籍白话本如今已是屡见不鲜,像《白话史记》就有数个不同版本,对于普遍古文水平不高的公众,这样的白话古籍无疑提供了一个较低的阅读门槛,让经典著作得以公众化。如今,随着《二十四史全译》的出版,古籍白话化的进程无疑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十四史全译》乃是由许嘉璐先生组织、孟繁华先生主持的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从1991年开始立项,到2003年最终完成,历时13年,总投资约高达5000万元人民币。主要由200多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古籍研究所的专家,200多名资深古籍编辑、校对、制作人员来共同完成,可谓阵容庞大,劳苦功高。

  毫无疑问,这一项工作的确有其深远意义,毕竟从事者都是古籍方面的研究专家,由他们来进行文言的转译有其可信度,况且历时13年,也可见不是仓促之举。《二十四史》作为中国文化典籍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将它进行文白转换,也可让当下之读者更为容易地了解中国近2000年来的历史演变,而不仅仅是由学者、专家所垄断,如今红透半边天的易中天,将《三国志》等史书作了一次“俗语言”的转换,迅速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可见今日“文白转换”的需求所在。

  如果稍微回顾一下白话文运动史,就可知道,所谓文言/白话之分,并非是现代的产物,所谓文言文只不过是以先秦语言为基础的书面语,而白话文则是以唐宋以来的语言为基础所改造而来的。事实上,所谓文言与白话,只是语言在历史进程中的流变,但是后人一旦想要了解古人所思,自然要熟悉古人的语言,否则只能妄加臆度。而儒家的经典之所以不断被诠释,其实也是后人利用当时之语言对古籍进行重新整理与诠释,最终之目标,仍旧还是为了解前人所思到底为何,因此文言、白话本身只是一个符号,最为核心的是背后的观念。

  但是奇妙的是,由胡适先生于1917年发动的“白话文运动”的背景,却是在全面反传统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尽管胡适先生自己仍旧在“整理国故”,但是一般人却早拿着“白话”创造自己的新文学、新文化了,而置传统典籍于不顾。这就使得今天的“文白之争”显得十分滑稽,因为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于文言了如指掌,他们的写作只不过是用白话重新表述古典学术与思想。而如今就算是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也未必能掌握文言句读之法,更何况其他人。

  因此今天来弄一个《二十四史全译》,自然是功不可没,背后却是深深的悲哀。今天的大学生,连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这般的文白风格都无法读得通透,怎可强求他们去直接阅读古典文献?更何况有的文本,连古人自己都觉得困难,像韩愈就曾在《进学解》中说:“周浩殷盘,佶屈聱牙。”连唐人去读《周诰》、《殷盘》这类周代文献都觉不易,则可见文字经过历史流变后,原本形态已经越来越不容易被今人所掌握了。

  因而,今天让专家集13年之功,编出一套《二十四史全译》,对于公众自然是一大幸事,但是这背后却是给今天的中国文化人亮出红灯,老一代学人尚有学养可以进行如此之工作,后起学人既无前辈的良好古典学养,也无简洁朴实的白话文素养,今后如此能对古代典籍进行再诠释与再整理?难道未来作研究的学者,都要依赖这样的白话文版本?

  面对这样的《二十四史全译》,我们自然存有一丝庆幸,毕竟主事者有足够的学养与资格来启动这样的文化工程,但是忧虑的是,这样的全译,能够惠泽的,其实是一般阅读者,因此是良好的文化普及工作。但是作为文化传承而言,如何培养出下一代能够熟练掌握古代典籍的学者,让他们能够以未来的“白话”重新诠释古代思想,这可能是更为急迫之事。

  另外还有一件让人骨鲠在喉的细节,这套书出版定价让人咋舌,高达数万元,甚至豪华精装本更是38万元的天价。如此出版推广,自然与一般读者无缘,无法进入寻常百姓家,要么成为炫耀的文化点缀,要么因为其价高昂而锁入图书馆书库之中,难以借阅。这与“白话”背后代表的文化普及理念,相差不知几远!与此可以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王云五先生所编之《万有文库》系列,这套丛书以简装压低书价,让一般读者得以购买,民国及以后的大部分读者,均受其惠泽,这才可谓是真正的文化推广,与其比较,《二十四史全译》虽然以“白话”的平民面目出现,却最终成了“深锁春闺的富家小姐”,难以一睹真容。(成庆 青年学者)

  Background新闻背景

  全译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书的结集,自成书以来,一直作为一部完整的史书出版、流传、研究。《二十四史》由《史记》开篇到《明史》压轴,计约3250余卷,4720万字,系统记述了从中华始祖黄帝(公元前26世纪)起始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1644年),上下4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撰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到1784年《二十四史》集典完成,历1888年,其著期之长、涌盖之广、跨度之大、衔接之密、行笔之精、工程之巨,空前绝后,堪称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二十四史》以帝王纪传为纲,横穿历史事件,辅以“表”连接时空、人物,用“志”补以典章制度与天文历法等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中国历史的全貌。其中记载的人物,举凡帝王、贵族、官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说客、策士、游侠、隐士、商贾、医者、卜番、俳优等,无所不有;记载的社会生活,凡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科技、外交、文学、艺术、农商、财税、天文、地理、历法,乃至道德、宗教、民族、民俗等,无所不包。《二十四史》是诸多学科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历来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鉴往知来、治国安邦,士族文人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镜鉴。《二十四史》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不但改变着中国自身的面貌,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重新唤起世界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记载中华文明的《二十四史》产生浓厚兴趣。

  但长期以后,由于语言的变革与发展,如今,除非专业学者,一般能直接读懂《二十四史》这套文言经典的人已是凤毛麟角,由此,如何将这套旷世经典进行文白转换,成为了一代甚至几代学者的文化夙愿。

  全译本作为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重点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委员会重点项目,首次将《二十四史》全书译成白话文,这是迄今为止唯一完整的文白对照全译本。据参与学者及相关国学研究专家称,这套《二十四史全译》就翻译的权威性、精确性、完整性而言,其他任何版本难出其右。因为全译本的问世,使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成果进入寻常百姓家变为现实,并为人类共享如此璀璨辉煌的文化遗产,架起了桥梁。


成庆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