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亮:铜管出口冠军墙内开花墙外香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6日 03:20 第一财经日报
海亮的技术优势,使其掌握了国内外市场话语权本报摄影记者/王恺作为中国最大的铜加工企业之一,海亮近年来的崛起也表明,世界铜加工产业正在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 山清水秀的西施故里浙江诸暨,人们只道是珍珠圆润、稻米飘香,却少有听闻国内最大的铜管、铜棒企业之一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亮”)隐身其中。其实当地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以五金加工闻名四方,逐渐形成产业集群,走南闯北的冯海良也就在那时创办了海亮的前身诸暨县铜材厂。今天,这家闺阁深藏却已扬名海外的民企在深交所挂牌。 经历多年创业艰辛、抓住行业增长的商机,海亮在并非铜矿产地的浙江成就了自己的铜加工事业,而且以技术实力一举扭转国际客户对中国铜加工企业的偏见。 进入第一阵营 与一般铜加工企业不同,海亮虽然是民企,但一直坚持走自有品牌道路,代工比例极小。“品牌是企业的旗帜,技术是企业的支柱。”海亮董事长冯海良深知,那些不得不做贴牌的企业,往往都是因为缺乏核心技术,自己决不能走老路。 早在1999年,海亮就建立了铜加工研究所,这个建立在民企里的研究所不是一个“摆设”,而是真正地将市场信息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机构。根据研究所提供的市场信息,海亮的研究人员很早就了解到,日、韩企业在东南亚的铜管市场上有一些垄断产品,于是他们也大力研发出一系列高档铜管、铜棒材,这些产品不仅生产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甚至连加工产品的设备也实现了机电一体化制造,内螺纹铜管系列化和高精度化生产技术及铜棒材的环保无铅化生产技术目前都已成为行业标准,公司的铜管、铜棒材也打破了日、韩企业的垄断。 海亮的技术优势,使其掌握了国内外市场话语权。在铜管行业,海亮的客户名单上不仅包括格力电器、海信电器等国内名牌,还有SIDEM、美国开利等海外大牌。在铜棒领域,国内空调配件企业三花、盾安等都是其客户,而科勒也与海亮在供应链上保持着密切合作。 2005年7月,海亮和美国Z&P公司共同设立上海海亮铜业有限公司,开辟上海生产基地的目的是生产制冷用无缝铜管和热交换用铜及铜合金管,这些产品不仅供应上海客户,还提供出口。2006年公司销售额中50.11%来自出口,且出口产品中绝大部分为自有品牌,海亮也在当年成为我国铜及铜合金管出口数量、金额最大的企业,其中铜锌合金管出口量保持行业第一,在铜加工行业“第一阵营”中站稳了脚跟。 扩张的压力 以规模来看,国际上的大型铜加工企业年产量都在20万吨以上,规模最大的KME(欧洲金属公司)年产量则达80万吨。而根据2005年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的数据,中国能达到年产量20万吨的铜加工企业只有2家,达到年产量10万吨的铜加工企业仅有6家。中国铜加工企业平均年产量不足5000吨。海亮虽然已经成为中国铜管业三大龙头之一,但也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 同时,中国有超过1000家铜加工企业,多数徘徊在规模小、生产分散、技术装备水平低、无序竞争的迷途中。2006年以来,电解铜价格一路攀高。铜加工企业采取的是“电解铜价格+加工费”的模式,据海亮副总经理、董秘汪鸣介绍,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电解铜的采购价格是透明的,对于下游企业而言,其对铜加工企业支付的仅为加工费价格,铜价高企的风险主要由下游企业承担,因此加工费的价格相对稳定。不过,铜加工企业仍然要承担一些风险,比如需要预支采购成本,这使得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加大。从海亮的财务数据中可以发现,2005年以来,其资产负债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资金压力对其快速发展将造成不利影响。 面对世界级铜加工企业的集团化作战,从5年前开始,海亮将海外市场作为其战略布局中最为重要的棋子之一。2003年,其引入境外财务投资者美国Z&P公司,成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并通过国际上的诸多产品认证,在18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自有商标。 汪鸣表示,公司此次上市募集的资金一方面用于加快主业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健全治理结构,使产能和盈利能力显著上升。冯海良更进一步的策略则是,通过上市,提升海亮的品牌形象,降低负债压力,成为在国际上铜管和铜棒领域具有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企业。 作为中国最大的铜加工企业之一,海亮近年来的崛起也表明,世界铜加工产业正在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这使得国际同类企业特别是出口目标国的同行感到了不安,利用反倾销手段来限制中国铜加工产品出口的案例已经发生。由于应诉周期的不确定性和应诉结果的不确定性,铜加工企业一旦遭遇反倾销诉讼,很可能对公司出口业务造成负面影响。 对此,汪鸣表示,海亮目前已在越南设厂,这种尝试一方面是能近距离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也是帮助企业规避反倾销风险。 王立伟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