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8: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5日 09:05 中国经济时报

  ■专家建言■曹新

  中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尽管2007年节能减排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节能减排形势还相当严峻。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年,必须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

  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完成节能减排任务,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发展道路上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如果说以往缓解能源资源矛盾还有较大回旋空间,那么从今天来看,由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负担过重,一些地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同时,随着地球环境变化,为保护全球气候和地球家园,我们也必须为此作出贡献。因此,不管是从可利用的能源资源看,还是从保护环境看,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各种资源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动员及其有效配置效果。资源配置合理,如资源均衡,适合国内外的需求状况,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就能促进和保证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发展必然缓慢或者不能持续稳定。在这里结构效益的作用特别重要。大量资源的投入虽然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条件,但其投入的效率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如果结构扭曲且呈刚性,得不到及时调整,大量的资源就会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就会降低资源的配置效果,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这也是中国为什么要使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进行结构调整。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工业行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业,产值不足工业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初步分析,2005-2010年中国主要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为1.05亿吨标准煤,2010-2020年为2.5亿吨标准煤,其中大部分节能潜力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因此,要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煤炭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抓紧落实“十一五”期间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炼钢能力55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2.5亿吨,造纸能力650万吨的任务。将淘汰落实产能的任务进一步分解到相关的地区和企业。全面实施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10项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要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能源效率差距较大,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必须致力于改善能源结构,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开展煤炭的清洁利用,鼓励发展大型高效清洁发电机组,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发展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但中国特有的资源禀赋决定的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这也决定了中国节能减排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节能效率优先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发展总方针,仍然是构建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节约能源已经被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尽管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已在能源利用上取得了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费仅翻一番的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能源消耗仍然浪费严重,节能潜力巨大。各种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极为有限的能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能源效率低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从宏观上看,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一次能源转换有25%的节能潜力,终端消费有26%的节能潜力,一次能源消费的平均节能潜力达26%。这表明,中国能源使用效率若达到先进国家水平,则相当于可节约3亿吨的石油,或相当于4.3亿吨标准煤。这说明中国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还比较粗放,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不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单纯依靠加大能源建设力度的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能源问题,必须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环境发展协调

  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是燃煤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造成严重的酸雨污染;二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大大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仍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二氧化硫的年总排放量已超过2500万吨,造成1/3的国土遭受酸雨污染,每年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直接威胁13亿人口和16亿耕地的安全。在中国,因能源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治理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并将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和能源发展。今后,中国要综合治理城市生活污染,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恢复和管理,不断增加碳汇,使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8.2%提高到2010年的20%。

  完善政策法规

  一是完善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此,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资源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及清洁发展机制。严格实行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二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真正把节能减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企。要尽快建立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各行业的能耗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以法规形式强制执行;加快制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及实施办法,制定清洁生产审计指南等,逐步完善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体系的信息统计、分析及发布制度;加快制定动力设备、照明设备等主要耗能设备的市场准入效率标准等。建立和完善节能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建设、工商、质检等部门及各地节能监测(监察)机构的作用,从各个环节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要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众急需增强能源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能环保意识,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需要动员广大民众与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民参与、人人节能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一要使广大民众对经济粗放增长造成的严重能源紧缺,引起足够的警觉,树立能源资源危机意识;二要进行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推广普及节能减排科学知识,使民众掌握节约能源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三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准后,满足公众对节约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质量产生的强烈需求。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教育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建设节能环保文化、倡导节能环保文明,走中国特色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