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07年度最高科技奖侧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2日 17:47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王长风 严娟娟报道

  1月8日,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人选和项目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一位91岁的老人,每天坚持写下自己的思考。由于眼疾,写到笔中没有墨水而不自知,有时一天写下来,留在纸上的甚至可能只是文章开头的几行字体。

  这个老人叫吴征镒。

  生于一战,十七岁考入清华国立大学,师从朱自清、吴韫珍,这位前清道台后人跟随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从事了长达8年的教学研究生涯。1955年,吴征镒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新中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橡胶作为重要战略物资遭受列强的封锁。吴征镒带头开始了橡胶宜林地的考察。“他结束了我国没有橡胶种植的历史,解决了国家当时急迫的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李德铢说。

  时隔32年后,“橡胶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获1982年度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如今,遍布海南、广西的橡胶林早已成为了国家的重点产业。

  47年前,吴征镒首次在中国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以保存和继续观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这一概念,这个曾被华罗庚笑称为“有闻必录”的扬州世家弟子,解放后做出了我国第一张植被图的张本。

  “他到了60岁以后,还经常到西藏考察。”他的学生说。

  2004年,一套5000万字的《中国植物志》得以出版。其中,吴征镒提出的被子植物起源的新观点和“八纲系统”的新方案,在中国人自己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东亚,从全球角度提出被子植物演化的新见解。

  黑色原油如何神奇地变成清亮透明的汽油?柴油像蔗糖一样从植物身上榨出来?

  闵恩泽说,催化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紧张。大庆第一口油井出油后,苏联专家开始撤走,而关于炼油的核心工艺催化剂技术中国还无从掌握。

  没有催化剂,我国航空燃油马上面临断炊的问题。如果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突破不了这个问题,不光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专机无法起飞,更为严重的是,空军的战斗机都无法保障正常的保卫任务,国家将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

  此时的闵恩泽刚从美国辗转香港回国不久,对于催化剂,从前也只是在教科书上见过。

  “会战三个月,每天开个碰头会都得等到半夜一点多。”最终“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被闵恩泽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解决了航空油断炊的问题。

  此后,闵恩泽研制的几种石油炼制催化剂相继投产,成为少数几个能生产品种齐全的炼油催化剂的国家之一。

  当时不到40岁的闵恩泽为之付出的代价是被肺癌纠缠,“取掉了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如今已84岁高龄的闵恩泽笑着说。

  自称有时还要担当“沙僧”这一后勤部长角色的闵恩泽,现在正致力于绿色化学领域,把催化科学技术扩展到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上,这就是目前已开发成功的“生物柴油”。

  “很多东西是大家讨论出来的,不是一个人做出的。”从用之不竭的油料植物身上提炼出“生物柴油”,或许就是闵恩泽带领他的团队要开创的“制造资源”新局面。

  “系统化生物芯片和相关仪器设备的研制及应用”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只要大夫不开几种抗生素,终生不服用几种药物,患者就不会成为残疾人。”获奖人陈京说,这将为疾病诊疗提供重要技术手段,对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只要抽一管血,一到三毫升就行。”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的戴朴主任说。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权利,其实我们每个一线工人都有潜力,都能够去创造发明。”宝钢推荐的工人王军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他的发明一年就为国家节约5000万元以上。

  此次3名普通工人和农民榜上有名——来自沈鼓集团的工人杨建华,上海宝钢的工人王军和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农民发明家王子纯三人,分别摘得了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记者王长风 严娟娟摄影

  【责任编辑 张秦宁】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