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文化“走出去”成当务之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2日 17:47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任万霞报道

  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日前表示,文化贸易已成大国竞争的焦点。文化产品出口,投入低利润高,并具有极大的利润隐蔽性,同时又不会面临反倾销制裁、别国敌视等问题。因此,中国文化贸易应摆脱目前竞争力弱的局面,将发展文化出口作为经济发展重点。

  回顾2007年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发现,企业作为“走出去”的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政府部门对“走出去”的重视程度丝毫未减,扶持手段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走出去”的一些新形态正在涌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容问题也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战略选择

  “走出去”成为文化企业的自觉意识。2007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走出去”的重要性。中国实力增长而引起了更高的国际关注,加上国际市场相对较高的利润水平,“走出去”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已经占据了业务的较大份额。

  推动文化“走出去”成为政府的战略选择。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并进而因为“软实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07年,各有关政府部门都在全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都出台了有关政策,并成立了相关部门;2007年11月,文化部首次以先进方式奖励了在演出和展览产品出口方面做出突出业绩的多家企业和个人,这是继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设立国产音像制品出口专项资金之后,有关部门再次采取的鼓励和扶持文化企业的措施。

  能够预测,如果未来可以以官方文化交流项目作为基础,以企业主导的“走出去”作为主体,那么,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当务之急

  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普遍高于10%,美国则高达25%以上,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而且自1996年以来,其文化产品出口就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业。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也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

  再看中国的情况,2003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7%,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的3.1%,这一比重比发达国家低近50%。

  文化出口的状况更是令人尴尬:中国经济总的出口是长期顺差且顺差持续增长,但文化产业出口却一直是逆差,而且逆差比例高达1∶7,图书贸易逆差比则达到1∶10,影视等众多领域的逆差比更高得惊人。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的贸易大国,却长期在国际文化贸易中“赤字”高悬。要消除这种令人尴尬的文化“赤字”,进而尽快跻身世界文化出口大国行列,最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将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出口,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全面转型和科学发展的重点内容和紧迫工作。

  谋划进出口贸易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尽快启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大力提高文化产品特别是拥有知识产权的文化软件产品的出口比重,在让文化大国跃升为文化出口大国的同时,使“世界工厂”供应世界的,不再仅仅是物质产品,而更多的是类似原创影视、动漫游戏、文艺演出等之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已是政府高层的当务之急。

  内容关乎根本

  有人质疑:当国人惬意地享用着进口大片、外国动漫、欧美音乐等外来文化产品时,中国开创并传承了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为何却拿不出像《大长今》这样席卷东亚的文化抢手货?木兰从军的传说源自中国,人家迪斯尼为何能用它制作动画,让无数中国观众心甘情愿地送上银两,由此赚了个盆满钵满?

  尽管中华文化“走出去”在2007年有了不小的收获和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容问题,即到底是展现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还是按照世界规则改造这些内容,这种改造应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文化的个性和原有风貌。

  同时,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当代文化的缺失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内容问题关乎“走出去”的根本,需要一个综合方案来推动,需要从长计议才能予以解决。

  此外,加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宣传以及产品开发,在充分调研海外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等对其进行加工、包装甚至再造,努力打入并占有国际文化市场,也是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出口的重要任务。

  1月9日香港《文汇报》撰文表示,消除文化贸易赤字,让中国尽快由文化大国转变成文化出口大国,是实现“中国制造”跃升为“中国创造”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保证。记者任万霞摄影

  【责任编辑 张秦宁】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