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粮食出口应摆脱"创汇"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2日 00:34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汪洋

  回顾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上一个高点1995年,再到成为新高峰的2007年间十余年的中国玉米进出口,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贵买贱卖":中国玉米进口的最高纪录发生在国际玉米价格最高的1995年,超过了500万吨;而随着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的盘旋回落,中国每年的玉米进口却再也没有超过30万吨,反倒是出口节节攀升,终于在国际价格徘徊于低点的2003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600余万吨;而在国际粮食价格自2005年开始稳步回升以后,我们每年的玉米出口却又降到了300-500万吨。在此期间,国内对玉米的刚性需求稳步上升,而玉米的年度期末库存则随着出口的增加逐年减少。

  以上可以解释为什么虽然近期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是国内的玉米价格却依然难以回落。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指出的,目前调控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切断国际、国内粮食市场联系(取消进口关税、征收出口关税),然后借助中储粮和适量进口来平抑价格。在笔者看来,这一思路是把国际粮价的飙升当作了国内粮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然而,2007年1-11月中国的玉米出口总量不过487万吨,这么一点出口量不但离2004年以前大多数年分的水平很远,而且较之国内玉米总产量所占的比例也很小。

  不过如果反观国内市场,我们便不难发现我国的玉米年消费量自2006年起就已经和年产量基本持平,而每年的期末库存却已经从2000年以前占年消费量的80%多降到了2005年以后20-30%的水平上。2008年1月9日多个省份进行了国储玉米拍卖活动,起拍价竟然远高于市场价,由此造成了大量的流拍现象。然而即便是如此低的成交量,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春节的临近,国家将很快被迫入市采购,补充储备。

  而造成这些年国家玉米库存过低,不敷国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得归结到1990年代中期以来以"创汇"为指导的粮食出口政策了。1997年,在国际玉米价格尚居高位时,中国的玉米出口开始大幅度增加。这样的出口政策当然能帮助我们在短期竞争中胜出,赚取更多的美元。然而,这也等于是用贱卖中国粮产品的办法,来帮助国际市场平抑粮价。

  更糟是,在这一出口政策沉浸于创汇喜悦的很多年里,并没有对逐年稳步增长的国内玉米刚需做出必要安排,反而放任库存下降,幻想即便将来的供应有了缺口,也可以用手中的大把外汇从国际市场上收购。而当我们今天捧着大把美钞的时候又遭遇到什么情形了呢?美元大幅贬值,美国、阿根廷等产粮大国歉收,美国立法扶植乙醇燃料的发展导致对玉米的需求爆增,国际玉米价格重上高峰。

  令人庆幸的是,2007年中国的玉米播种面积有所扩大,产量小幅增长。这使得我们在开头多少赚了点,而且在国内供应出现严重短缺预期以后,又不需要在短期内进口太多玉米、再贱卖一次中国人民辛苦积累的财富(那些已经不那么值钱的美元储备)。现在,我们的粮食出口政策是到了抛弃单纯"创汇"思维的时候了。在国际粮食市场高度资本化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对国际市场上的博弈做一个长远布局,让中国人也能借着玉米丰收试着"贵卖"一把。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