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有赖制度激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 09:45 中国经济时报

  ■苏渝

  手持塑料购物袋,穿行于商场超市,游走于街头菜场,已经成为当今这个消费时代最常见的景观了。只不过,在这世俗风景的背后,却是“白色污染”的狂魔在吞噬着美好的环境生态。

  现在,为寻求“白色污染”治理的彻底转身,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今后各地人民政府、部委等应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众所周知,在环保治理问题上,行政手段的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

  然而,既往经验又表明,在环保治理问题上,仅仅寄望于行政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为预防与治理“白色污染”,许多部门与地方政府都曾出台过“禁白令”,然而效果甚微。比如,早在1994年,铁路、环保部门就禁止旅客向列车窗外抛弃废物,可是,铁路两侧的白色污染问题依旧存在。还有全国几十个城市曾出台政策,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然而,却因为替代品在价格与方便等问题上,无法与普通塑料制品竞争,最终都陷于“制度失灵”的境地。

  由此,此次全国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能否真正实现预防与治理“白色污染”的彻底转身,仍然存在诸多亟须解决的课题。很显然,这不仅是一个涉及亿万国民消费习惯的问题,它背后还负载着特定的利益博弈。对于一项公共政策而言,一个最基本的视角就是,它的实施必须是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的。也就是说,告别超薄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不能把相关压力完全转移到消费者头上,政府必须承担相应的成本。

  表面看来,过去超薄塑料购物袋被大量使用,是商家免费提供的,但说到底,这些还是纳入到商品成本中的,只不过,这个成本可能低到让消费者无法觉察的地步。而随着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制度的强推,势必会导致消费者成本负担的增加。一分一角都是民生之重。这个涉及到全国亿万消费者的措施背后,也必然凝结着巨大的民生成本。公共政府的最大善意,就是体恤民生,而这一点,最细微处最关情。可见,如何避免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成为民生之负担,还应该有相关的完善措施。

  诚然,不论是禁止超薄塑料购物袋,还是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都需要相关的监督检查来助推。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制度应以激励的方式体现,这一切的施行,还必须依赖其对商家与消费者产生的激励价值。也就是说,告别超薄塑料购物袋,我们既要以先进的环保理念来重塑生活方式,也要以经济理性与民生关怀为基础,来寻找到相应的“绿色”替代品。只有全面调动文化、经济、行政的力量,才能实现预防与治理“白色污染”的彻底转身。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