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产平板阵营新年或遇“逆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9日 20:45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杨娜报道

  2007年的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可以用“惨烈搏杀”来形容。特别是在去年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外资率先挑起价格大战后,中外对决可谓风起云涌。专家分析,经过鏖战,双方从整体市场份额上打成了“平手”,而这场平局背后胜负的天平已经显现向国产阵营倾斜的迹象。

  本土品牌现转机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中怡康提供的城市市场监测数据中获悉,以销售额为参考指标,2005年10月中外平板阵营的市场份额各为72%和28%;而到2007年10月双方的市场份额发生了逆转,外资阵营份额上升到60%,实际上,早在2007年的“五一”黄金周,外资彩电已经悄然实现了首次对本土品牌市场份额的赶超。

  而这种持续的降价使外资彩电企业的利润出现了下降,信息产业部2008年1月刚刚公布的电子信息产业数据显示,2007年前11个月外资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首次落后于全行业,其中视听产品外资企业的利润率更低,这让本来已经进入利润回报期的索尼、三星等外资企业再次面临亏损的危险。

  此前,国产品牌才是平板“价格战”的主导者,海信、厦华、创维等品牌依靠价格战轮流占据着市场份额的“头把交椅”。然而,由于不掌握上游核心部件资源,这样的价格战是缺乏上游支撑和利润回报的,部分国产平板在前期的“冒进”战略中亏损严重,也失去了发动甚至应对价格战的能力。

  对于国产平板来说,上游核心部件的缺失的瓶颈开始显现出来,“32英寸、42英寸面板缺货”的声音不时从国产阵营中缺失,32英寸面板的价格在过去一年中上升了20%以上,这让国产阵营不仅面临断货的危险;而在面板价格急涨,整机售价又无法上升的情况下,本土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遭遇着巨大考验。

  与此同时,国内的渠道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渠道以及国美、苏宁等电器连锁的份额比例已经从2004年的3:1,转变为2007年的6:4,电器连锁的份额已经达到36%,更重要的是,坚持“低价战略”的国美、苏宁从2006年下半年已经将其主推产品从国产转为外资。种种变化让国产平板陷入近乎恶劣的行业环境,在对手猛攻下部分市场沦落似成必然。

  然而国产品牌却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不仅保住了50%的份额“生死线”,而且迎来了生机,双方战局正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

  市场调查公司中怡康有关人士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外资阵营份额上升到60%的数据实际上只是城市市场的监测数据,“如果加上增长速度更快的二三级城市市场和刚刚起步的农村市场,中外平板2007年在销售额的比例上应该说打成了平手,而在非黄金周(例如2007年7-9月)期间,即使一线城市市场,国产品牌与洋品牌也几乎在50%份额形成了僵持。”

  新技术与渠道深耕

  在贴身搏杀中,外资平板的武器就是价格和电器连锁,而国产平板的武器则是通过最新技术的应用和渠道深耕。以售后服务联合为核心的“春风计划”、对巩固三四级市场价值不菲的“家电下乡”计划等都带来了国产阵营新的转机。

  比如,TCL从产品和技术领域,2007年TCL多媒体不仅研发出“薄绝H78”这样的领先全球的“超薄”液晶电视,而且其自主研发的“自然光”技术上做到了世界领先并成功向日本芯片企业出售了核心专利技术。在品牌建设领域,他们基于“三力一系统”(三力即设计力、品质力和营销力;一系统指的是消费者洞察系统)的新品牌战略,其目标是成为全球著名的消费电子品牌。

  “我们从一开始就将对手定位在外资平板,坚持不做最低端的产品,产品的定位都要高于其他国产品牌。”TCL多媒体副总裁、中国业务中心总经理韩青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该企业“炫”系列高端产品价值甚至高于外资平板,在高端平板市场中该企业是国产平板中惟一进入前三位的企业。通过坚定的高端战略,该企业国内彩电业务在保持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的情况下,其利润也保持了国内的最高,依然是其国际化最坚定的基石。而TCL多媒体最新提出的更高市场目标是:2008年在彩电业务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同时保持最高的盈利水平。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采取全产品线的竞争战略,创新差异化战略与低成本战略同时并举;打造渠道、供应链和IT管理信息系统的竞争优势;打造我们的世界品牌和全球产品竞争优势。”韩青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记者了解到,以往国产品牌最大的短板如技术、品牌和成本控制,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给国产平板提升品牌影响力创造了条件,TCL、长虹等厂商上游核心部件的布局也将拉开,国产企业经过国际化竞争后其产业链和成本控制能力已与索尼、三星差距不大,这些国产阵营的短板正在悄然得到弥补。

  “目前中外平板阵营的市场格局是不太正常的,国产品牌的份额在不久的将来有望重新恢复往日的优势,因为外资阵营目前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模式是无法支撑下去的,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也将给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提供方向性指引。”有关专家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记者杨娜摄影

  【责任编辑 张秦宁】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