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潍柴:1000亿元悬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9日 09:25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章小星

  一个负债3亿多元的企业,到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潍柴速度,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决策和魄力的体现,更是一个行业商机和潜力的透射。有行业分析判断,2007年的中国重卡市场销售预计将有63%的增长,2008年将保持27%的增长速度,但2009年行业将下滑。潍柴前行,是否也会顺延这一轨迹?

  舞者恒强

  近日,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宣称,2007年,潍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较2006年同期增长66.7%,在这400亿元销售收入中,新产品产值占的比例达到了45%左右,提供的利润则达六成以上;2007年前10月,潍柴集团累计盈利2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8%。

  谭旭光表示,2007年400亿元销售收入的实现标志一个新潍柴的诞生。新潍柴集团由动力总成、商用车、汽车零部件三大产业板块共同构成。“实现400亿元已经是一个句号,我们要站在新起点上,研究新问题,打造一个全球最大的、实力最强的、国际化的汽车零部件集团。”这是谭旭光的誓言。

  潍柴业绩持续大增,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潍柴对于湘火炬的成功并购和整合。2005年8月8日,潍柴倾力一搏,以10.2亿元天价拿下湘火炬。随后,又对湘火炬进行了一系列内部整合。当时,对潍柴的出价,业内质疑声甚重,但事实证明,这一搏,让潍柴站在了一个新的高点上。

  在资本市场上,潍柴以创新的“中港两地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换股增发”模式,成功回归内地资本市场。2007年潍柴集团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集团资产的整合。4月30日在港上市的潍柴动力吸收合并湘火炬、实现A股上市,标志着中国两个最具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集团的重组成功。目前,潍柴集团已在内地和香港拥有三家上市公司。

  潍柴吸收合并湘火炬后,拥有了从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到整车这样一条国内最为完整的重卡产业链,控制了整个产业链中盈利能力最强的环节。通过重组和整合,湘火炬资产与潍柴结合后释放出巨大的能量。2007年潍柴实现了发动机30万台、变速箱50万台和重型汽车6万辆的历史最高记录。

  同时,山东巨力恢复上市,标志着山东巨力重组工作的圆满完成,为潍柴集团中速柴油机业务搭建了大发展的平台。

  截止到去年11月末,潍柴集团已占据14吨以上重卡市场36%的市场份额,同期提高了9个百分点;在5吨以上装载机市场占有率达到82%;而变速箱业务板块在重型汽车市场占有率高达92%以上。

  未来5年,1000亿元被写入潍柴的战略蓝图。要实现这个数字,位于潍柴大版图中的陕重汽需贡献350亿-400亿元,法士特需贡献100亿元。

  还原“中国制造”

  我们要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制造”。这是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的目标。

  在不久前的潍柴新产品展示会上,国内首个客车及商用车专用“动力总成”系统亮相,据称这是潍柴整合欧洲研发中心、AVL整车研发中心等技术资源,集中潍柴动力、法士特、汉德车桥的技术力量,耗资2000多万元完成的动力匹配方案,其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要在强手如林的商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是核心。精明的谭旭光深谙此道。从国内首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蓝擎”国III排放发动机,到国内首台达到国Ⅳ排放标准的“蓝擎”动力,以及9款重型变速器新产品,覆盖了5至16档范围,其中大力金刚变速器已在欧美申请专利。

  谭旭光说,吸收合并后的新潍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国际化道路:找国际合作伙伴,组成战略联盟,开展海外产业投资,“整个集团率先突破4个‘1万’,即整车出口1万辆,变速箱出口1万台,车桥出口1万根。建立起以整车为龙头的整体项目出口,才叫真正的出口。”

  他透露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潍柴会在海外市场取得实质性进展,包括进一步的资本运作,海外建厂或是战略合作,一切皆有可能。2007年,谭旭光遍访欧美重卡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或许,真如谭旭光所期许的那样,潍柴将再次以资本和产业双轮驱动的模式,在全球重卡业格局中赢得新的地位。

  在国内售后服务网络方面,潍柴的售后服务站已超过2000家。与此同时,随着整车和发动机出口量的高速增长,潍柴海外销售服务网络架构逐渐清晰,先后在越南、印度、孟加拉、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建立了16个驻外办事处、20多家国外服务站。

  风险制擎

  舞者恒强,重组、并购、联合、上市,这些资产运作手段,可能让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一步跨上国际化的道路,也可能出现“蛇吞象”后果,消化不良,效果适得其反。

  对于潍柴而言,风险一直如影随形。比如,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一般是处于终端的整车集团整合位于产业链中部的零部件企业,也就是自上而下的整合,但谭旭光正好反其道而行之,进行的是自下而上的整合,而且整合的是跨省的、盈利性很强的企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从现实看,这一风险正被逐步化解,但新的危机又如期而至。

  按国际经验,一家大型车企,定会涉足发动机生产。目前,中国几大正在逐步成熟化的商用车集团,都正在或已经完成了发动机生产线的布局,这对在重卡发动机领域独占鳌头的潍柴而言,意味着市场份额将缩小的危机。

  分析人士认为,摆在潍柴面前,有几个选择:其一是对旗下各项业务进行整合,做一个拥有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的重型汽车集团;其二是打造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集团,成为中国的德尔福。走上任何一条道路,都将是艰难的开始。

  “当前,单一的企业竞争已经提升到产业链间的联合竞争。我们旗下的各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独特优势和独立品牌,是继续各自发展,还是整合优势,形成拳头?”谭旭光曾困惑于自己提出的问题。

  在经过长期调研后,他找到了解决之道,他发现沃尔沃、通用、福特等大型国际化集团都是积极寻求重组,拉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领域,“我们做出吸收合并湘火炬的决策,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和整体产业链的优势,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化集团创造了条件。而且,我们也不排除继续运用这一资本手段,包括海外。”

  一个发展中的企业,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危机,在任何一个阶段卡壳,都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行者潍柴,最终如何走向,能否实现1000亿、甚至2000亿、3000元亿的销售收入,现在暂难下定论。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