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纺织品达标关键是加强加工过程中有害物的控制检测 三招“请”出有害物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9日 06:11 中国质量新闻网

  纺织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原料生产、纱线织造、染整、后处理以及服装等一系列的加工过程。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生态安全标准的要求,除了对最终产品进行检测外,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强对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控制检测。主要做好3方面工作。

  首先,要熟悉国内外关于生态纺织品的技术法规和检测标准,并了解其间的不同与差异。因为标准不同对产品的技术要求也可能存在不同,如Okeo-Tex 100(欧盟环保标准)中对4类纺织品中邻苯基苯酚(OPP)的限量要求分别为50ppm(表示一百万份重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重量)、100ppm、100ppm、100ppm;而国家标准GB/T 18885-2002《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的限量要求分别为0.5ppm、1.0ppm、1.0ppm、1.0ppm,相差了100倍。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对生态纺织品的基本技术要求中,只将纺织产品分成了3类,对耐干摩擦色牢度的等级要求婴幼儿产品为3~4级、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3级、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3级;而GB/T 18885-2002却分成了4类,增加了装饰材料一类,对耐干磨擦色牢度的等级要求全部为4级。除了不同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存在差异外,检测方法也存在不同。因此企业只有准确的掌握了不同标准,才能根据产品的销售地区和对象准确地控制产品中各类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选用合适的测试方法进行检测,这样企业的加工过程和产品质量的控制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要清楚了解各类有毒有害物质的具体来源。虽然在同一产品上可以同时检测出不同的有毒有害物质,但这些物质并不是单独在某一过程或工序中产生的,而是全部过程的残留积累。如棉制品中的农药残留,是因为在棉花生长过程中需要喷洒杀虫剂和除草剂等残留在棉花中;为提高纱线的可织造性进行上浆的浆料中,往往要加入甲醛、苯酚、萘酚或聚乙烯醇等防腐材料;退浆煮练中要使用氢氧化钠,此时将会引起织物pH值的变化;印染中使用的大量合成染料和助剂,虽然偶氮染料本身对人体没有致癌的危害作用,但与人体皮肤接触后会发生还原裂解成具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尤其是在涤纶染色采用载体染色时使用的氯代有机载体、氯代苯酚和多氯联苯都有致癌作用,而且染色废液中残留的氯代有机物对环境也有污染;后整理过程中为使织物获得柔软、挺括、抗静电、阻燃、抗菌等性能,加工过程中需要添加柔软剂、阻燃剂、甲醛、涂层剂、抗微生物剂等整理剂,其中甲醛已被公认为有致癌作用,经常被用作阻燃剂和抗静电剂的多氯联苯当与人体接触时会使器官致畸或致癌。只有具体掌握了这些信息,在对纺织品过程控制时,进行防范和控制的措施才更加明确和有效。

  第三,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关键工序的动态监测,积极采用生态加工技术。在原料控制把关方面,加强对以棉花为代表的天然纤维中杀虫剂的控制,使进入配棉工序纤维中的杀虫剂低于标准的限量要求,或者完全去除。在浆纱工序中,要对使用的浆料进行甲醛、苯酚或萘酚等防腐剂的含量检测,一方面可通过研究制定浆料中这些物质的限量要求,另一方面可选用改性或绿色浆料代替。退浆煮练时要控制好煮练液的浓度、温度和时间,水洗要充分,进行下道工序加工前及时检测布面残留碱液的pH值。纺织品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工序是影响纺织品生态安全指标的关键工序,传统纺织品的生产主要从控制产品的物理和穿着服用性能考虑,对生态安全的考虑较少,自从生态纺织的消费观念兴起后,对生态纺织加工技术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前处理工序中的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生物酶前处理技术、无水或非水前处理工艺,染色工序中生态染料和助剂的应用、非水染色技术、高效节能染色技术,印花工序中的数字喷射印花、转移印花和光电成像印花,整理工序中的新型机械整理、生物酶整理和无甲醛整理等技术,这些生态加工技术的成功开发,为我国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可能。

殷祥刚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