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网]本周中国经济大事表(2007.12.30--2008.01.0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 08:52 保监会网站
1.各地速报住房规划--明确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2007.12.30)在2007年12月28-29日召开的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建设部要求各地在1月底前向社会公布2008年度住房建设计划,3月底前公布2009年住房建设计划,形成调控的社会预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表示,按照国务院部署,对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改善,要加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的供应,同时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增加限价房的供应,以解决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对于今年调控工作,汪光焘强调今年的措施是“坚持保障生存性需要、支持自住性需要、引导改善性需求、抑制投资性需求、遏制投机性需求”。相关:北京2007年度确定的53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和“两限房”已全部实现开工,2008年将建设限价普通商品房450万平方米。广州市国土房管局于年前对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广州市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作出解释,明确经济适用房申购对象必须以家庭为主,单身人士不能购买经济适用房。为避免夫妻双方通过“假离婚”的方法申请购买第二套经济适用房的漏洞,《办法》规定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将实行家庭成员全名制,以杜绝日后此类现象的发生。广州市全国首批限价房网上申购于2007年12月29日正式启动,截至2008年1月2日晚上8点,已有6200余人在网上提交了预购申请书,远远超出首批843套限价房的供应量。深圳市政府公布,将于1月14日起受理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的租售申请。共向社会低收入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6006套,包括经济适用住房3142套、公共租赁住房2730套、廉租住房134套。对申请家庭的财产状况限定为2006年至2007年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连续两年低于23252元、家庭总资产至今不超过28万元。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表示,重庆市新建廉租住房从08年开始实行配建制度,主要在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经济适用房按建筑总面积不低于10%的比例配建廉租住房,普通商品住房项目按一定比例配建。[点评]:这是自2007年8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将经济适用房的适用群体从中低收入家庭下调为低收入家庭以来,首次正面应对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租赁房四个种类的住房保障体系,分别针对不同的收入人群,说明住房保障体系已不断完善。房屋是一种特殊商品,不像其他消费品能够完全市场化。只有保障性住房占到全部住房的一定比例,即能够满足大众的生存性居住需要时,剩下的部分才可能像一般消费品那样,存在投资价值,实现市场化。住房保障体系无论是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国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的和谐与稳定。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房屋的性质虽然特殊,但也具有普通消费品的特征。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地产开发商是市场的主体,达到利润最大化是合法且无可厚非的。而房源是否充足,房地产市场是否和谐,政府在这当中的作用是非凡的。房源若由于市场本身的原因而紧缺,就需要政府在供应上采取鼓励支持的调控措施,在建造环节上给予优惠政策;若是由于人为趋利因素造成的紧缺,则需要政府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坚决打击不正当的囤地捂盘行为,保持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从而保证房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近年来的房地产调控,最明显的转变就是,政府的调控方向,由市场性调节慢慢转向了保障性调节。我们在感受着政策为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同时,也体会到保障民生已不再是一个口号。2.村庄首次纳入规划--城乡二元结构将转向统筹管理(2008.1.1)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城乡规划法》是在总结《城市规划法》和《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现行规划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的。与老法《城市规划法》的区别有,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从坚持的原则来看,老法是“指导建设”,而新法则是强调资源保护;从方法上来看,老法重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新法则重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以前违反规划后没有对责任主体的处罚,新法则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并把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自身工作的约束摆到重要的位置;老法强调规划部门的作用,新法则强调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新法完善了对违章建筑的处理机制,依法设定了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处以罚款、限期拆除、没收违法实物或者违法收入等各类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新法同时也重视了规划的修改,专门设立一章,明确城乡规划修改的条件和修改审批的程序。[点评]:上世纪五十年代,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过于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并由此形成了以二元户籍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但随着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的弊端已逐步显现并开始严重阻碍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规模本来应该与内需成正比,人多就意味着需求多,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二元结构使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地位低下,相应的内需受到抑制,致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地区间的不平衡与不协调。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农民增收,把这部分的内需提升上来,还应该把二元户籍的改革作为提升农民社会地位的关键,转变社会中对农村户口的偏见,从行为上和观念上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国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应该对农村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尽量缩小城乡差距,使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与工业并驾齐驱,二元结构自然就能平稳过渡到一元结构。这次立法首次明确把村庄纳入规划,标志着中国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规划制度,进入城乡统筹的规划管理新时代。3.稳定国内粮食供应--政府再调粮食出口政策(2008.01.01)中国政府宣布,从2008年1月1日起,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57类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为期一年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同时开始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三种商品涉及11个8位税则号的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点评]:2007年,中国部分粮食商品出口增长迅猛。海关统计的数据显示,2007年前11个月,中国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出口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6.51%、85.3%和24%。国际粮价上涨,高出国内粮食的市场价格,是刺激国内粮食出口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粮食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国内粮价的持续上涨。数据显示,07年11月,中国CPI上涨幅度达到6.9%的新高,其中食品类价格大幅度上涨是推动CPI涨幅创新高的重要因素。(11月食品类价格上涨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6%)。2007年12月20日起,中国取消了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84类原粮及制粉产品的出口退税,并征收出口关税,目的就是增加粮食出口成本,从而抑制粮食过快出口的趋势。2008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因此,粮食供求和价格走势势必成为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受气候影响,国际上的主要粮食大国或会继续减产,而生物能源的兴起也使主要原材料的需求不断上升。因此,对于2008年中国国内粮食价格的走势,我们认为,导致过去一年国际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在短期内还将继续存在。粮食的供求倾斜还将使国际粮价的走势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为稳定粮食价格,国家还将通过调控抑制粮食出口,并通过财税等手段刺激生产、增加供给。随着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的落实,预计2008年国内粮食的供给会有所改善,国内粮价攀升的局面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4.央行部署年度工作--推陈出新彰显调控力度(2008.01.03)1月3日,央行2008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参会人士透露,央行在以下几方面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执行从紧货币政策;推进金融改革;构建金融稳定长效机制;推动金融市场创新;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抓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央行对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详细论述,要求从总量上对货币供给和信贷投放实行更严格控制。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央行并没有在会议上公布具体的年度货币信贷调控指标。并传出信息称,央行将创新直接融资产品,研究开发能够实现企业直接融资的中期票据(期限为3-5年的票据)。[点评]:市场原本一直对今年货币信贷调控的具体指标存在诸多猜测,并寄希望于能从这次会议上找到答案,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央行此次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而信贷是央行调控的核心指标,也是各金融机构和企业最关心的内容之一,打破惯例不予公布具体数值,说明该指标的确定在央行内部或许尚存争议。的确,未来国内的经济发展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现在定出的标准针对的是上一年度的具体情况,未必对今后适用。因此,我们认为,信贷调控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策略应该是灵活的,过分打压或过度放纵都会阻碍经济的正常运行。对于信贷指标,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按季度或按月度下达,这样,就可以针对最新的局势进行最恰当的调控,避免了由于年初就形成的调控预期给信贷和投资造成过多的顾虑和可钻的空子。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在新年或将推出新的直接融资产品,说明其对创新金融产品的鼓励。在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直接融资市场的潜力巨大。中期票据,作为实现企业直接融资的手段之一,不仅丰富了融资市场的金融品种,也能够促使金融机构努力发展中间业务,改变传统的盈利方式。预计在央行的好的带头作用下,金融产品的创新将在金融市场的运行中持续发挥作用。执笔:刘晓翀[][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