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稳虎:把握“从紧”的实施策略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6日 11:56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评论员 魏稳虎 200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了一个强烈的政策信号: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但货币政策由“稳健”直接转为“从紧”。 提起从紧的货币政策,不由使人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的那次调整。当时由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致使管理层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调控手段上主要采取了直接数量控制的办法,用铁腕扼制住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然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通货紧缩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由此可见,政策与策略都是生命线。在政策确定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尤为重要。 可以肯定的是,此次“从紧”在调控策略上将不同以往。 首先,从宏观经济角度看,管理层在利用货币手段调控时更加注重“度”和“量”的把握。 进入2007年,宏观经济出现新动向。比如,CPI涨幅不减,前11个月累计上涨4.6%,房价同比上涨10.5%;作为经济的三驾马车,2007年前11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6.8%,外贸规模近2万亿美元,超过2006年全年。一系列数据表明,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逐渐加大。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从紧的货币政策适时出台。 需要指出的是,防止与遏制、制止不同,具有预期性质,所以在调控手法上会侧重渐近性、适应性和协调性。如果将一系列信息加以综合分析,便会勾勒出货币管理层实施调控的大致轮廓。 其次,从产业经济运行方面分析,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再“一刀切”,而是区别不同产业,采取针对性和灵活性策略。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是货币政策转变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加快这几个“转变”,在“从紧”的大背景下,不同产业的紧松程度会有明显差异。 货币政策肯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倾斜,比如农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等。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并明确了三个指标: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也提出,在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同时,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支持“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消费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可以预见,虽然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处于“薄弱环节”产业的信贷环境则相对宽松。 对于“三高”产业、过热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来说,从紧的货币政策无疑是一道紧箍咒,产业的运行轨迹将随之出现明显变化。如房地产业。目前,房地产业的资产负债率一般在60%以上,由于证监会将放缓房企融资步伐,因此银行信贷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产业命脉。一旦得不到信贷支持,房地产业必然步履维艰。2007年11月以来,一些地方出现的有价无市现象引发了房地产市场“拐点”之争,虽然这场争论仍然没有结论,但争论本身就是一个信号,说明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变故”。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我们相信,只要坚决贯彻这一要求,把握好调控策略,适时而适当地运用从紧的货币政策,必将能防止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顺利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