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寻觅觅,幸福何处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5日 01:50 第一财经日报
童话的结尾,常常是“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现实却似乎注定是童话的反面。2007年因不幸福而告别世界的名单有长长一串,无论是纵身跳下高楼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虹,还是因事业问题上吊的百万身家企业家张树鸿,他人眼中的“成功”并不能助他们“幸福”。 但幸福并非不可把握。最近,开设哈佛大学最受欢迎课程“积极心理学”的教师泰勒·本-沙哈尔的作品在国内出版,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本-沙哈尔说:“很多学生都评价我的积极心理学课程让他们感觉更幸福了。”在2007年12月27日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幸福论坛”上,著名作家石康、亚洲积极心理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小琴等人坐而论幸福,“幸福是知道自己拥有什么,能做什么并将这些发挥到极致的人。”汪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或许,在寻寻觅觅过后终会发现,幸福就如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梅特林克曾经比喻成的那只青鸟,“在自己的身边”。 最终还是要寻找幸福 幸福是什么和幸福在哪里,两个问题都非常难回答。近几年,诸多科研机构相继推出关于幸福感的调查,国内不少地方政府也开始将“幸福感”纳入政绩考核的指标当中。2006年北京市统计局的一项统计得出结论:“大多数北京市民感觉比较幸福,超过30%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幸福感在90分以上……60分以下的仅有7.3%。”2005年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则显示,“幸福是主观感受,与财富没有必然联系;今年有七成居民感到幸福,小城镇居民幸福感优于城市和农村;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济无忧是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三大源泉。”然而,这些调查结果的出炉并不能解决人们心头的困惑,更多人选择用“郁闷”、“抑郁”、“焦虑”等诸多与“幸福”相反的感受,描述自己的精神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赵颖将中国人不幸福的根源追溯到中国的心理教育,这种传统的内向的教育方式,似乎正在让幸福感离我们越来越远。“中国人觉得人性本善,所以做了好事没人夸奖,但是犯了错就被狠狠批评,于是中国孩子从小就压抑;但西方人就不一样,人性本恶,只要做一点点好事就会得到很大的鼓励,所以他们越来越推崇做好事,也越来越开朗。”在她看来,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工程,应该从小就开始。 汪冰甚至把从小就要求成为一个“完人”的教育看作国人不幸福的原因,“我们从小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没有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没有任何价值成就感,本来是天鹅,结果变成了丑小鸭”。 “人一生追求功名利禄,但最终还是要寻找幸福。”在中央电视台客串主持心理健康节目的清华大学副教授张小琴看多了上节目的不快乐的人,心生感慨。幸福是非常主观的,拥有很多财富并且是其他人眼中“成功人士”的人,不一定就比社会底层的人幸福。正因如此,本-沙哈尔博士认为,持续地用量化方式来追问自己是否幸福意义并不大,关键是如何“努力去想一些能带来更愉悦生活的事情,并投入行动”。当他自己最终跳出“发表论文,只关注心理学理论而不关注怎样实际帮助人们”的樊篱,他也获得了真切的幸福。 正因幸福如此重要,本-沙哈尔在哈佛大学的课程才会吸引如此多的学生,《心灵鸡汤》之类的图书才层出不穷,各类图书也经常以“幸福”为名。不仅如此,在汪冰眼中,幸福也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因素:“管理经常忽略幸福,只从简单的人力资源入手,这样是不对的。如果员工得不到幸福感,那怎么样的管理方法都是无效的。” 负起对自己幸福的责任 “金钱对于幸福确实很重要,但只是对于为我们提供最基本的需要——比如食物、居住和教育。除此之外,金钱对所有人的生活带来的区别是微乎其微的。”本-沙哈尔承认,财富只是带来幸福的工具,而不是目标,“不过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而牺牲目标(幸福)来换取手段(金钱)”。在他看来,当一个人把所谓的成功,也即得到巨大财富作为目标,认为成功就会幸福,“往往在目标达成之后,反而感到虚空。” 汪冰接触过很多一般人看来高高在上的所谓“成功人士”,他们“和领袖人物一样要面对心理问题,而且面对的问题更广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思考模式在中国从来都有市场,似乎成功的代价就是牺牲幸福。但汪冰不这么看,“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成功会带来更大的成功”。关键在于:要将以成功、名利作为终极目标的思考模式,转变为把“成长”作为目标,“金钱会离开你,但是成长不会。即使钱财尽失,你还是你自己”。成功也不是委屈自己做不擅长、不喜欢的事情,而是“运用优势去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这件事情对自己对其他人都有好处,这样才会幸福”。 本-沙哈尔更是直接点出幸福的要害,“在前往幸福的路上,我们经常会急于要达到终点,忘记了去享受过程。以追求幸福之名,我们会觉得我们需要更多名利才能幸福,于是我们就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来变得更加富有和有权势。然而,事实上,这些成就并不能维持幸福。要得到幸福,我们要追求那些对我们自己而言很有意义、又让我们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在前往一个我们认为非常值得和重要的目的地的同时,享受旅程中的快乐。” 要获得幸福,汪冰认为自己一定要帮助自己,因为“一般人50%的幸福感是由遗传决定的,另外40%是主观行动,还有10%是外界”。我们能够改变最多的就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对自己更好一点,负起对自己幸福的责任。”在他看来,发挥自己的长处,让这些长处带来的成功感辐射出去,带动自己的短处,是正确的幸福模式,“不要让你的弱点降低了你的幸福感,每个人都有弱点,也都有长处”。 重要的是,做你自己,找到让你充满生命力的东西,换个角度看自己的生活。汪冰最喜欢问的是这样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亿元人民币,你是否愿意出卖自己的器官?”他得到的答案从来都是“不愿意”,而他往往会微笑,“当每个人都坐拥巨大财富都闷闷不乐,我们就该想想,是世界真的让人不满意,还是我们的思考方向错误了。”然后,坚定地说,“记住,下一个幸福的人就是你。” 周舒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