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华北水殇 中国式调水4月发端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5日 00:59 21世纪经济报道
跨入2008,中国奥运年,鸟巢、水立方等标志性主体工程相继进入收尾阶段。 与此同时,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京(北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也在做最后的冲刺。到春暖花开的4月,河北境内为奥运会预留的3亿吨应急水源,就可以通过这条300公里的人工水道,源源不断地补给北京城市供水体系。 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北京遭遇连续干旱的第九个年头。此前,城市供水已经从高峰时期的每年40亿方,缩减并稳定在35亿方左右,供需缺口在5亿方以上。 奥运期间,北京用水需求预计将增加10%-30%。而中线一期工程的近期建设目标,就是确保奥运用水安全。 今年,北京将从河北调水3亿立方米;明年,北京将具备从黄河调水的条件,但调水指标待定;2010年中线全线贯通以后,汉江水可以直通北京,每年10亿吨外调水将从根本上缓解困扰北京多年的缺水问题。 华北水危机 中国水资源究竟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困境?能否支撑一个大国的快速崛起?水利部最新一期<中国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或许能说明。 <公报>汇总分析了2006年的全国水情数据,中国当年的水资源总量25330亿方,比常年偏少8.6%。其中地表水24358亿方,偏少8.8%;地下水7642亿方,偏少5.3%。 从总量上看,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900多立方米,虽然只有全球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仍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700方的缺水警戒线。但水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极不平衡,当我们把目光聚集到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华北平原时,尤为揪心。 这一年,全国蓄水总量年末比年初减少了115亿方,而北方平原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88亿方。 再看开发利用率,南北差异尤为明显,海河高达74.9%,黄河60.9%,居第二位,淮河54%,居第三,而南方的长江、珠江在18%左右,西南诸河不足2%。 河川径流的开发利用率,在20%以内不会有什么影响,30%会影响河流生态,40%是国际公认的上限,将产生难以弥补的破坏作用。而黄、淮、海三大流域均在超负荷状态下运行,京、津、冀部分河流的开发利用率甚至超过了90%。 "从黄淮海流域的形势来看,现在谈水资源对经济的支撑力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中科院院士刘昌明说,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聚集,早已超过水资源的承载极限,多年来全靠超采地下水维系。刘是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的主任。 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北移,华北的水资源危机不但没有缓解,还呈继续加剧之势。目前累计超采地下水已经达到1000亿吨,刘说,这超过了两条黄河的水量。 具体到北京,在连年干旱的情况下,官厅水库入库水量已由上世纪50年代建库初期的近20亿立方减少到不足1亿立方,一度被迫退出城市供水;密云水库也从12亿立方减到2亿立方左右,蓄水量则从1994年的33.6亿方一路下降到10亿立方,最低时近6.54亿立方。 北京市水务局有关官员给本报的数字是:平原地区现在地表水开发率为86%,而地下水开发率达到了109%。 应对华北水危机,已成为南水北调的大任。 人口、资源、生态三重压力 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华北作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地带,一直保持着经济的高度繁荣和旺盛活力。仅仅50年前,这里还舟楫如林,且常年为洪涝所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这种极度缺水局面? 刘昌明给出的答案是:城市的急剧扩张,人口的高度聚集,产业的过度集中。 先说北京,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人口平均年增27.5万人,在全国属于高速增长地区。上述水务专家说,建国初期北京常住人口414万,2004年达到1493万,55年间增长1000万人。而全市水资源量只有37.4亿立方,若按人均300立方计,只能承载1247万人。 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北京外来人口还将保持增长势头,水资源超载人口还在继续加大。过量的人口压力,将使北京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严峻挑战。 再以河北为例,建国初期,河北年用水量仅40亿立方,1998年达到高峰229.2亿立方,而本省水资源的最大承载能力只有160亿立方。 在采取多种节水措施之后,河北目前全年用水总量稳定在200亿立方左右。这种供需倒挂使得河北由1964年以前的连年洪涝,逐步演变为现在的持续干旱。 河北省水利专家魏智敏在他50年的防汛抗旱生涯中,经历了华北水情从特大洪涝到极度干旱的两极剧变。 "1958年汛期,我乘坐小火轮往来于天津、安阳等地。"魏说,当时河北境内内河通航里程3095公里,从天津出发,沿南运河可直达大名、安阳,沿子牙河可到邯郸、邢台、石家庄和保定。 2007年岁尾,魏以河北省专家献策服务团的专家身份,上书省委、省政府,呼吁建立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与应急机制。 魏在文中写道,"每座城市都要制定<保证供水安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环保、水利、市政、卫生、民政等部门通力合作,形成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实施跨河系调水等有效措施,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河北正承受着人口、资源和生态的三重压力。"他说,南水北调已经成了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调水隐忧 从行政主体来说,河北是华北水资源危机的最终承受者。我们可以列出一张清单: 官厅、密云水库:两库水源地都在河北,达成的分水协议是:官厅供河北每年3亿立方,密云每年6亿立方。1981年,京津缺水,官厅、密云给河北的9亿立方供水指标全部让给北京。 引滦入津:天津每年从潘家口水库分流10亿立方滦河水,而滦河在枯水年可用水量仅19.6亿立方。 于桥水库:河北和天津共建,协议分水比例3∶1,后来改为天津的调蓄库,河北由此流失6000万立方。 合计下来,河北每年要给京津供水19.6亿立方:9亿立方给北京,10.6亿立方给天津。 今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具备通水条件后,河北还要给北京供水3亿立方。 就在水资源支出逐渐累积的过程中,河北自身的水资源恢复能力也在逐步枯萎。50年前,境内地表水每年自产235亿立方,外省注入99.8亿立方;随着地下水的超采和地表水面的萎缩(水域湿地面积由1.1万平方公里萎缩到670平方公里,白洋淀每年要靠人工补水维持),河北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降到205亿立方,其中可以开发利用的仅160亿立方。 这点水不仅要支撑京津,还要维系自身6800万人口的生存。1981年让出9亿立方供水指标以后,河北为保证农业春灌,每年冬季要以每方0.18元的市场价从山东购买黄河水,仅此一项,河北每年要花费数千万元。 河北方面为北京调水作出的巨大牺牲,北京水务界给予高度认可。 与河北同处于既有供水体制最底层的,还有不堪重负的生态。 这是资源配置根据价值规律的梯次转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做过一项"海河流域水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相关政策影响"的研究,调查显示,海河流域每方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种植业是4.2元,工业是19元,第三产业是34元。这项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在人类生活等基本用水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效益驱动使水资源从低效向高效配置。 在这种效益驱动机制下,生态退居用水链条的最末端。刘昌明指出,每年需要60亿-100亿立方水,才能使华北平原的河流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态标准。 但是,谁来为这100亿立方生态水埋单?至少,在建的南水北调还无力满足北方的生态需求,<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规>要求以城市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北京的调水能力跨出华北,越过黄河,伸向水量充沛的长江。作为一项史无前例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不仅调水救急,还或将真正改革既有不合理的供水体制和用水机制。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