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警惕自我实现的通货膨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23:25 中国经济时报

  ■林永生

  我国当前的物价上涨具有怎样的特征?是哪些原因在持续推动物价攀升?除了经济基本面的因素以外,认为“明天价格还会上涨”的预期本身是否也会推波助澜呢?如果是,那么这种预期自身是通过怎样的传导机制,进而加剧通货膨胀压力的?在当前我国政府推行从紧货币政策,抑制物价上涨,防范通货膨胀的努力中,如何将稳定居民的通胀预期也一并考虑在内?……显然,这些问题,在理论和政策操作的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详细剖析了预期对价格影响的传导机制,并据此提炼了“直接通胀预期”和“间接通胀预期”两个概念,最后给出“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稳定加息预期”、“降低价格上涨预期”三条主要的政策建议与具体思考。

  2007年10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了几组数据,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再次达到当年8月份创下的11年高点;居民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7.6%,其中肉禽类产品上涨了38.3%,蔬菜类产品上涨了29.9%;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9.5%;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3.2% ……,通货膨胀压力骤增。切实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已是我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我国很多学者、官员们认为,当前的物价上涨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造成:一是从供给层面上看,投放到国内市场的农产品与能源相对不足,造成粮价与能源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生产价格指数(PPI)上升;二是从需求层面上看,我国居民的财产与收入迅速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提高,需求旺盛,推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升;三是从国际收支层面上来看,我国对外经济失衡,造成流动性过剩,直接导致资产价格膨胀,间接引致社会通货膨胀压力骤增。这种对外经济失衡,突出表现为国际收支账户中存在的“双顺差”现象,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是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基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所谓“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巨额加工贸易顺差而引致。资本项目顺差主要是由于国外投资者在国内资本市场活跃以及本币将会持续升值的预期条件下,试图通过汇差、利差实现双重套利的投机行为所致。

  但是在研究价格上涨时,很多人常会忽略,“惟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也就是说即使上述三个经济基本面的因素不存在,仅仅凭借“明天价格还会上涨”的预期本身就会推动实际价格持续攀升。基于此,个人认为,我国当前物价水平高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居民自身的通胀预期。

  具体而言,这种影响和传导机制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与中国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相伴生的,就是来自于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中国习惯于渐进式改革,逐步放开,微幅升值。因此,居民容易产生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进而造成:国内出口商担心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会造成自身产品未来的竞争力下降,所以选择加速生产,增加当前出口,贸易顺差扩大;国外投资者认为,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今天如果将1000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明天就可以换回更多美元,易造成热钱流入。

  二是加息预期。国内经济仍存在由偏快转为过热风险,各种媒体不断报道关于中国央行持续加息、紧缩经济的信号。央行多次加息以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都会使居民产生央行会持续加息的预期,这种加息预期对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国外居民和机构试图通过汇差加利差实现双重套利的行为实现。

  三是价格上涨预期。李晓西教授等对居民价格预期本身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作了研究,他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政策多变等多种因素,会使国内消费者与生产者产生非理性通货膨胀预期:对消费者而言,一条不真实的消息,就可以掀起一场抢购风波。看见别人排队就排队的现象比比皆是;对生产者而言,预期价格还会上涨,往往造成企业非生产性的投机行为,如囤积原材料和产品,追求通过涨价牟利。两者预期的合力将会推动实际物价水平普遍上涨。

  根据上述预期的种类和传导机制,我将第一和第二种预期称之为“间接通胀预期”,第三种称之为“直接通胀预期”。那么如何才能稳定、降低甚至消除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应对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呢?我认为,从政府角度,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放弃人民币对美元频繁、微幅的升值模式,深入研究合理汇率水平,采取一次性升值、然后钉住的方式,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二是稳定加息预期。不要将加息视为抑制流动性过剩、紧缩经济的主要手段。若将利息稳定保持在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水平,不仅可使国内居民储蓄的实际利率为正,而且可以稳定加息预期,抑制国外大量寻找套利机会的热钱流入,当然,这需要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三是降低价格上涨预期。加快信息化建设,及时、准确发布产品、原材料的供求信息,通过优化交通系统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产品区域间与区域内的调剂速度,严格打击企业囤积居奇、尤其是企业间的联合定价行为,最终让消费者不会因为不知情而去盲目“跟风”、“抢购”,进而让生产者认为价格不会继续上涨,放弃囤积甚至串谋高价的行为。

  总之,在反通货膨胀中,预期的作用很大。长期的通货膨胀环境会造成持久的“看涨”预期,造成“惯性”的通货膨胀。这极不利于遏制通货膨胀。政府应以坚定的、鲜明的反通货膨胀态度和适当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消除人们的通胀预期,这是取得改革深化和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