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改革30年史记:那些曾经疯狂的“倒爷”(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15:12 中国新闻网

   从“倒爷”到华商

  正是这些“倒爷”们的所作所为,使铁板一块的流通体制出现松动,直至坍塌。沿着他们的足迹,原来为国家所独有的外贸体系在私营企业和国际“倒爷”的联手作用下走向开放。而随着贸易的发展,从前的“倒爷”也成了如今的华商。

  中俄贸易的演变历史或许能成为国际“倒爷”作用的最好注脚。前苏联和东欧的剧变,令中俄两国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一方面俄罗斯急需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另一方面中国需要俄罗斯的原料及工业产品,加大双边贸易符合中俄两国的共同利益。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经济萧条,日用品严重匮乏,而中国的轻工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大批中国货开始进入俄市场。进入俄罗斯的温州商人都对那个年代怀念不已。

  数据显示,中俄贸易额2000年为80亿美元,而前苏联时期最高贸易额仅是46亿美元,苏联解体后,1993年贸易最高峰为72.8亿美元。2000年中国对俄出口额为22.3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约10亿美元,鞋3.2亿美元,以上两项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0%。

  22.3亿美元的出口中,其中包括10亿美元的民营出口。也就是说,2000年对俄出口几乎一半是中国私营企业、个体户完成的。显然,在俄罗斯的中国个体商人、也就是那些国际“倒爷”们功不可没。

  国际“倒爷”在浙江曾盛极一时。在对俄投资比较密集的浙江嘉兴、温州,当地的外经贸管理部门相关人士表示,他们不完全掌握当地对俄投资的实际情况,因为很多投资不经报批就出去了。

  温州外贸部门一位人士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温州一家皮包公司在俄罗斯投资多年后,“我们发现这家公司员工频繁申请旅游签证去俄罗斯,才发现实际情况。”最后还是相关部门说服企业报批对外投资,之后协助公司员工申请商务签证。

  莫斯科华人报社社长温锦华在央视《财富故事会》里曾回忆说,当初俄罗斯人本身也是很欢迎“倒爷”。就连倒爷们随身携带自己吃的方便面在那也都能卖出去。于是,本来在那倒卖皮夹克的,最后连方便面都一块儿倒出去了。

  只是当年那批早年的“倒爷”中“鱼龙混杂”,一些人把劣质产品带到了俄罗斯,比如说棉絮里夹杂着玻璃碴的“羽绒服”。许多不法商贩,甚至采用胶水把毛粘在人造革上,用黑心棉填充羽绒服。

  中国货的以次充好,乱标价格,伪劣假冒,严重损害了中国货的声誉。林文和就目睹了那些年中国商品在俄境遇的巨大反差。有一段时间,“有些莫斯科商店门口干脆挂出牌子:本店不售盗版商品和中国商品。”林文和说。

  这也直接导致了贸易量的下降。《黑龙江统计年鉴》的数据也证实,中俄边境贸易增长到1993年的顶峰后开始走下坡路,俄罗斯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比从2000年开始下降,2003年只有1.9%,仅为1990年3.7%的一半。

  当地的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些国际倒爷的生存环境。

  2007年4月1日,俄罗斯不允许任何外国人在市场从事零售经营的法律开始正式生效。据媒体报道,自从2006年12月该条令颁布以来,每到周末,各大市场就会上演华商甩卖货物的景象。这些顾客更多地来自周边城市,他们闻讯赶来购买低价甩卖的中国货,一些俄罗斯商人则大批收购囤积,希望等中国人走后卖个好价钱。

  而在此之前,精明的温州商人郑秀康等人,在俄罗斯投资20亿元建经济合作区,把原来出口到俄罗斯的成品,以半成品运来,在当地加工,把中国制造变成俄罗斯制造。这样,禁售令对他的产品就失效了。

  这两年,随着俄罗斯国家经济逐渐恢复,人们手上的钱逐渐增多,就开始买价格高的。中国的“倒爷”这个时候就逐步改变观念了,再卖那些廉价的不行了。过去有很多在俄罗斯的“浙江村”,现在没有了,中国产品的质量也在逐渐提高了。★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