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探索城市圈的创新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1日 05:37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可谓今冬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2007年12月29日,省经济学界团体联合会举办学术年会,来自省内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经济学家纷纷对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开展颇有见地的理论解读。

  “两型”定义是“框框”吗

  正准备轰轰烈烈地迎接东部产业转移巨浪,武汉城市圈马上又被赋予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试验的定义。如何面对“两型”定义?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新木教授乐观地认为,“两型社会”是由中国改革发展阶段新的矛盾、问题、目标所决定的,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理性选择和期盼,并非限制发展的框框。这对于我们避免走东部沿海城市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很有益处。

  省社科院院长赵凌云教授则认为,不能忽视试验区“双刃剑”的效应。它扩大了城市圈的改革空间,但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发展模式、思想模式下,客观上也约束着湖北的发展空间。比如,东部地区很多产业特别是双高产业,我们不能承接。“湖北正处于工业化前中期阶段,还是以规模扩张的重化工业为主。要降低污染,减少能耗,我们在工业前中期的基础就悬空了。”他认为,政策面和领导层必须尽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机制,否则有限的资源很快就会变成现实的制约。

  我们需要怎样的产业创新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简新华教授认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功能定位必须明确。“1+8”城市圈应建设成为中部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现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同时建成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和采用循环经济方式发展的新型制造业中心。

  “武汉城市圈要打造的制造业中心,不是传统制造业中心,也不是一般的加工业中心,更不是原材料生产中心。如果还是传统的制造业中心,就不可能建成‘两型社会’,因为这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他认为,建设“两型社会”与“制造业中心”并不矛盾,应该推进的是装备制造业和以高新技术业为主体的新型制造业中心,绿色产业、环保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应是其主流。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曹阳教授提出了“创新集群”的新观点。他认为,武汉城市圈只有从产业集群上升到创新集群这个阶段,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可持续自主创新的试验区,也才能在创新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倡行“两型社会”新风尚

  著名经济学家夏振坤教授提出,“两型社会”构建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整个社会都应该厉行几个转变,“要从无限膨胀型的增长方式转为节制型的增长方式,要从资源浪费型的生产方式转向循环利用型的生产方式,要由超需要的消费模式转到节约型的消费模式”。

  他认为,现在全社会超需要的消费导致了相当大的资源消费,这也是不少生产企业片面追产值、追销售额的诱因之一。

  伍新木教授也提出倡议,要从GDP中解放出来,树立“两型社会”新理念;从崇奢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倡行“两型社会”新风尚。他认为,“两型社会”新风尚,可从构建“两型”家庭、社区、单位、城市启动。

  (记者 梁晓莹 通讯员 刘凤刚)

  特别关注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