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部:发展机遇空前合作尚需加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1日 09:25 中国经济时报
■中部篇■江宜航 近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纷纷扰扰的中部“新特区”之争终于有了结果。 从去年《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到今年的“两型社会”试点,对于曾自嘲为“不东不西”的中部地区来说,确实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部崛起需要进行改革试验。但如今的中部“新特区”显然与数年前的深圳不可同日而语,那种认为试点就是牌子一挂,什么政策都可以试,资金和人才也都会自然而然地流入的观念早已是明日黄花。进入后WTO时代,过去那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特殊政策已经被逐渐淡化。中部的发展,还得靠自己。 当然,中部有各种要素资源的优势。但中部也被时代要求不能再靠牺牲资源、环境和生态来换财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已经不允许。另外,软环境落后也是中部的一大劣势,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行政干预太多。还有,中部地区缺少有效的联动机制,产业结构趋同,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这些都是制约中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中部各省一直都在探索各自崛起的路径。为此,安徽张开双臂试图投入长三角的“怀抱”,湖南在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的同时,力争融入泛珠三角;江西将自己定位为“长、珠、闽的三个基地和一个后花园”;山西则“拥煤自重”;河南和湖北互不买账,湖北提“中部崛起”,河南则提“中原崛起”。 定位不清,产业雷同,是中部各省区在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难题。早在国家确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时,中部一些省区就提出了“承东启西”的战略构想,但拿什么承,靠什么启,由于在上一轮经济发展的周期中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承东启西变成了一厢情愿,变成了一种概念性的安慰而与这一历史性机遇擦肩而过。 好在中部各省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今年4月底举行的第二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中部六省的省长分别手持6个花瓣,共同聚合成博览会会徽,表示中部六省要由过去的“各自为政”走向“携手共赢”。 从原来的“各自为政”到如今的“携手共赢”,中部各省区确实迈出了很大一步。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中部各省从此就能携手共进了?就在武汉和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试点时,合肥正在向国家申报“科技创新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江西则在今年提出要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在具体的产业规划上,郑州、武汉、长沙、合肥甚至芜湖都把汽车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 有专家指出,如果中部各省考虑问题只从局部角度出发,那么区域经济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中部崛起,还需在加强合作上下功夫。 除此之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中部地区必须破解的难题。2007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使用“区域限批”这一严厉的行政性措施,对包括山西吕梁在内的4个区域实行“区域限批”。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再次对包括河南周口在内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暂停这些地区除污染防治与循环经济类以外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两批限批名单中,涉及中部地区的最多,特别是第二批,中部地区有7个,在数量上超过了一半。刚刚经历了“崛起政策元年”的中部,发展加速度与环保限批“不期而遇”。从“区域限批”到“流域限批”,2007年的环保风暴,将中部经济发展模式的“背面”,完整无缺地暴露出来。 在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紧张的今天,中部地区不可能再重复以前沿海地区那种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如何从原来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发展粗放——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中突围,已经成为对中部地区各级政府发展理念和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