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苏锡宁求索“后3000亿时代”:用公共服务增生内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1日 01:10 第一财经日报

  张颢瀚分析说,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的城市,如苏州、无锡等,完全有能力吸引服务产业、高科技产业,这些产业效益高,污染少,耗费能源少,比较优势很明显

  苏州、无锡之后,GDP 3000亿俱乐部中,江苏又将增加一位新成员——南京。而人均GDP普遍超过7000美元的苏南地区,产业转型成加速之势。

  “苏南地区实际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转型、优化、提升是必然的,再加上政府的重视,产业转型指日可待。”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南京入围

  南京2006年的GDP是2700多亿元,根据目前10%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2007年突破3000亿GDP关口成为定局。

  张颢瀚说,南京GDP总体规模大了,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会提升。100个1亿元的企业不如一个100亿的跨国公司竞争力强,道理是一样的。而GDP规模上去了,投资环境会优化,政府可以拿出财力投资在科技上,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城市的综合环境会提升”。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教授则认为,南京跨入3000亿门槛的意义,与苏州和无锡有本质的不同,后者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城市,达到3000亿,意味着它们已成为规模中等的国际制造基地。

  而这些年南京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快,占GDP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南京跨入3000亿门槛,现代服务业的贡献会越来越大。由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中枢神经地位,预示着南京将成为长三角北端极其重要的中心城市。

  环境压力

  包括苏州、无锡、南京在内的众多城市经济总量在持续扩张,但是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的矛盾就必然更加突出。

  温家宝总理曾在江苏召开了“三湖”治理大会,江苏对“苏南模式”进行了彻底反思,并随之出台了一系列带有创新意义的重大政策和制度。如水质交接制、上下游和行政区之间生态补偿、有偿排污、不惜代价关闭“三高”企业等。

  张颢瀚说,江苏省今年关闭的中小污染企业将超过1000家。

  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刘长江更是大声疾呼: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让位于环境保护——跨越“环保优先”,做“环保第一”。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是摆在苏锡宁面前共同的课题。

  在项目审核上,苏南各市环保部门过去经常面对的“批条风”、“说情风”大大减少,环保“一票否决”制显现威力。苏州市副市长谭颖说,环保门槛逼出了产业结构升级。目前苏州地区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两高两低”工业呈快速增多趋势。绿色招商、链式发展,已经成为苏南招商引资的新标准。

  张颢瀚和刘志彪都对地方官员环境问责制寄予厚望,张颢瀚认为环保问责制是比较刚性的制度,江苏明确采用这一制度,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政绩考核导向变了,引导地方官员去采取正确行动。”

  加快转型

  进入3000亿门槛之后的城市,如何保持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刘志彪对本报记者表示,主要是在发展中注重结构调整,要向结构调整要效益和速度,而不能仅仅依靠新的大量的增量投资。

  事实上,江苏已经加快了转型的步伐。张颢瀚在最近召开的江苏省形势分析会上注意到,江苏今年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投资率明显降低,前两年冶金、化工增速在30%以上,今年只有百分之十几,而且高科技、服务业项目增长迅速。

  “没想到会这么快。科学发展观、转变结构,提高产业质量,看来在长三角贯彻得不错。前年大家还在议论,觉得很难扭转。2007年已经开始转向,苏浙沪都在下决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江苏也将产业结构转型作为重中之重。”张颢瀚说。

  张颢瀚预计,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今后将无立足之地,尤其是苏南地区,更要鼓励大项目、高科技项目,集约程度高,占用土地空间比较小。

  “在地方可利用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投资规模挂钩的体制安排中,如果我们断言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在长三角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还为时过早,”刘志彪认为,“如果我们可以成功地把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为区域内的公共服务,那么就能内生地而不是外生地解决这个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吴晓隽认为,长三角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要求长三角限制高耗水、高污染型项目的上马,调整产业结构应该是长三角未来必须要作出的“量水而行”的选择。

  张颢瀚分析说,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的城市,如苏州、无锡等,完全有能力吸引服务产业、高科技产业,这些产业效益高,污染少,耗费能源少,比较优势很明显。

  而吸引高科技、高端服务业项目,苏浙沪都在加大引资力度,竞争亦相当激烈。张颢瀚认为,没有竞争,就没有长三角的发展,总体上利大于弊。长三角招商引资竞争是最激烈的,但也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区域。长三角对于服务业、高科技项目的竞争同样会优化环境。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综合组专家陈建军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长三角最大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长三角如何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渡到高新技术、第三产业,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8年一个关键问题是怎样将资本、储蓄转化为投资,怎样用投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一个新的课题。”陈建军说。

  陈建军建议,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中低收入的消费,这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另一方面,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地铁、城际轨道等,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加速要素、产品的流动,也会拉动经济增长。


任绍敏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