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高密度演出季:国家大剧院动了谁的奶酪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 02:30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摄影记者/王晓东

  12月22日开始正式启用,国家大剧院便安排了三个半月、中途没有一天休息的高密度“演出季”。

  国家大剧院的副院长邓一江表示,第二个演出季将会被安排到2008年的5月份到8月份,奥运会期间,国家大剧院的剧目也都纳入到奥运会的文化项目中。“我们得花点精力了。”

  “歌剧沙皇”揭幕

  邓一江透露,目前推出的78个剧目180场演出,光在引进方面就花了好几千万元的费用。

  大剧院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演出季,其中将涵盖歌剧、舞剧、音乐会、话剧、民族戏曲五大艺术门类,并预计接纳30万人次的观众。

  尽管曾有建设耗资巨大、运营费用高昂的诟病,国家大剧院始终以既定的步伐,按照国际惯例安排了长达百余天的演出季。

  国家大剧院最近还声称,节目已经排到了2010年的年尾。通常,重大剧院的演出都是需要提前三年列出活动计划,随后与高水平的演出团体签订合同,最晚不能迟于演出时间之前的18个月。

  据悉,为了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捷杰耶夫这位“歌剧沙皇”不惜承担高额经济损失,解除了和纽约大都会剧院的演出合同,仅用半年时间整合出马林斯基大剧院的500名演职人员,以经典的《伊戈尔王》正式于25日晚上为国家大剧院揭幕。

  在平安夜赶到北京的捷杰耶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我从来没有在新年的时候离开过俄罗斯,刚听到要圣诞离开的时候还真有些揪心呢。”

  由俄罗斯团体来揭幕中国国家大剧院一度为外人所不解。历任《爱乐》杂志主编的刘雪枫也公开向媒体表示,各个国家都会争取由音乐作为彰显民族性的最强武器。按照国家大剧院的宣传口径,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赵如蘅称,50年前新中国的西洋音乐教育恰恰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建立,因此开幕演出选择俄罗斯团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邓一江透露,大剧院在24日下午稍早的时候,就赠与了捷杰耶夫一枚大剧院特别荣誉印章。捷杰耶夫在当天的发布会上也表示,此次马林斯基剧院访华仅是一个开始,作为“国家大剧院特别荣誉”的获得者,他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更多马林斯基剧院优秀作品介绍到中国来。

  30亿元打开的市场想象

  正如无数次被描述过的那样,巨大的钛合金半球趴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白天在阳光中光芒四射,而夜晚壳体表面的蘑菇灯更是配合着繁星点点,这座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建筑容易让人产生幻觉。

  10月底,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主席万嗣铨公开称,国家大剧院的主体总造价为30.67亿元人民币,考虑到物价等因素,这个数额基本控制在此前30亿元的预算范围。

  大剧院一再强调公益性原则,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宣布将针对不同场次的演出制定立体化的票价,大力推出亲民票和平价票,最低的站票只有30元。但是这个庞然的大球终究还是使得不少“草根”退避三舍。虽然门口总有络绎不绝的人,但几乎也都仅限于在这里拍照留影,就是参观也要等到元旦以后。

  “国家大剧院毕竟是用纳税人的钱把它盖起来,这点是我们剧院上上下下需要考虑的问题。”邓一江说,北京市政府对大剧院的定位就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具人民性的国家大剧院也成不了成功的剧院。

  邓一江也向记者表示,控制票价也不能老违背市场规律。在他看来,国家大剧院应该在演出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略有盈利。但是他并不透露希望盈利的目标。“这个我觉得是应该的,就要看我们的运作能力了。”

  政府投资,大剧院自主经营,寻求各类赞助,这三方面在邓一江看来是与市场环境下的运作密不可分的。“要政府不断投入不太可能,演出要有一定利润,现在能达到多少数字我们还真是不清楚,对于全年的盈利能力还没有过估算。从成本投入到回收并通过其他项目的经营,整个完全做下来到底能达到多少现在都还没底。”邓一江坦言,大剧院每个月200多万元的电费支出就可见成本之高。

  邓一江预计大剧院一年将可以达到700多场的演出。但是按照原先宣称的亲民票,大剧院的票价将会比同类项目在北京其他场馆的价格低出10个百分点。与1998年落成当时耗资10亿元的上海大剧院类比,其演出票价在100元到800元不等,以国家大剧院30多亿元造价的投资金额来算,每个座位低于1000元的票价,就不太可能实现盈利。

  而这一点,北京130多家艺术表演团体和剧院管理公司都早看在眼里。

  比如北京市下属文化企业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早年,歌华就与其他好几家北京的文化公司都递交了参与国家大剧院文化设施经营管理的标书,并表示,如果社会资本可以参与到国家大剧院的运营中来,歌华当然愿意尝试一下。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歌华没有如愿。但据歌华内部的人员透露,歌华正在做的一部原创传统剧目正在跟国家大剧院接触,打算放到国家大剧院演出。

  另一号称全球最大的中国演出供应商的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此次在马林斯基剧院来华的演出中便成功扮演了桥梁的角色。还有许多类似希肯文化安庭的想法一样的演出公司,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跟国家大剧院合作一番。

  对此,邓一江的看法是,国家大剧院始终是国家性的标志,就是要与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打造能在国际上树立国家形象的艺术文化氛围。

  市场洗牌的机会

  不管是凭价票还是被邓一江认为关键的软服务,国家大剧院的几招已经让京城的其他演出机构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尤其是大剧院正筹划着2009年推出自己原套制作的话剧剧目,更让市场人士觉得咄咄逼人,洗牌似乎已经是必然的事情。

  对于国家大剧院的出现是否会对市场进行洗牌的问题,作为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的邓一江不置可否。“市场受到影响很正常,就是没有国家大剧院,也会有其他新的剧院冒出来,只是增加了一个新的竞争对象。”

  近两个月正式启动的国家大剧院与梅兰芳大剧院也都推动各大剧院找准自己的定位。希肯文化投资200万元制作的《西望长安》话剧最近也接近全国巡演的结束。在安庭看来,演出公司来自市场的压力始终都会有,关键还是在项目的选择运作与风险规避上。“好的项目永远不会饱和。”


沈柬贝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