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地球癌症”中走出新安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 09:43 经济参考报

  韩洪应在花椒园里忙碌着,一人高的100亩花椒林里还有他近两年试种的200株枇杷、300株小油桐和三分地的火龙果。坡上有一排房子,他的老伴带着小孙子还有一条大黑狗长年陪着老韩侍候着这片园子。

  在贵州花江大峡谷的这块“地球癌症”上,10年前找不到一棵半人高的树,当地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唱道:“有女莫嫁火炉菁,要想吃米等生病。等到花江买米来,人已死得冰梆硬。”这里曾被认为是不适宜居住的地方,一度计划生态移民,但因费用太大而作罢。在连续十年恢复和建设生态、改善生存条件的斗争中,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板贵乡农民韩洪应和上万名干部群众一起共种植优质花椒2.2万亩,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700多元,80%的农户长年吃上了大米饭,韩洪应等一些富裕户更是“想喝酒喝酒,想吃肉吃肉”。

  “山上戴帽子,山腰扎带子,山下铺毯子”

  喀斯特石漠化被科学家称为“地球癌症”。安顺是贵州省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最复杂、等级类型最齐全、分布面积和范围最大的区域之一,全市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343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7%。而“地球癌症”的喀斯特石漠化正是这一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

  上天给予这里多是那荒山秃岭和一层薄土,同时作为补偿也赐予这里一些绝妙的美景。境内有黄果树、龙宫两个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区等,是目前全国惟一同时拥有两个国家五A级景区的地级市。“安顺的优势在于自然环境资源得天独厚,如果不能保护好这个自然资源就会尝到苦果。”市委书记陈海峰说。1992年,黄果树风景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时,因森林覆盖率低等原因而未能过关。这给安顺人留下了一个切身的教训。

  安顺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一些干部群众曾主张大力开挖煤矿。陈海峰等市委一班人认为,开煤矿从短期来看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GDP增加了,税收上去了。但就目前的条件来说,煤炭资源难以得到综合利用,同时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富了一个人,毁了一座山,染了一条河”是不可持续的。

  在发展思路上,市委2002年就提出“环境立市”的发展战略思路,明确提出,不走破坏资源、污染型的发展经济的老路,走生态建设和发展现代工业的新路。市委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发展思路逐渐统一了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不搞“黑色经济”、搞“绿色经济”变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

  全面恢复和实施生态建设。从2002年开始实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继续开展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全面实施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在实行综合治理过程中,把生态建设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把缓坡改成梯田,修建沼气池和蓄水池。一些光山秃岭变成了“山上戴帽子,山腰扎带子,山下铺毯子”的景象。

  在发展工业上,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关停污染企业。全市明确规定“煤炭开采项目不得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平坝县近六年多已拒绝引进不符合环保项目近30个、拟投资金额逾20亿元。蜡染是安顺的一大旅游特色产品,但多年来小蜡染企业的排污成为一个突出问题。2003年安顺市直各部门联合执法,关停了市区内40家蜡染小企业,组建蜡染行业工会,实行蜡染企业相对集中生产、集中处理污水的办法,既控制治污,又有利于蜡染产业的发展。

  “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不搞一种模式”

  在紫云苗族布依族县松山镇二村的一个小山头上,30岁的农民康书火正在管理着他那2400多只土鸡。康书火说,鸡以玉米为主食,辅之吃树林里的虫子和杂草,是名副其实的生态鸡。客商上门收购价每斤七元钱,每只鸡至少可赚20元,每个月可出栏600只鸡,月收入1.2万元。目前全县常年饲养林下鸡规模扩大到300万只,6000多户农民因此脱贫致富。

  安顺市的生态建设最大的特点是找到了一条生态建设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路子,从而保证了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不搞一种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安顺市各地都进行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探索。平坝县建立了“10万亩优质米基地”“50万只生态灰鹅养殖基地”“10万头三元杂交商品猪基地”“万亩稻田生态渔业基地”“万亩林卡辣椒基地”“万亩错季节蔬菜基地”和“万亩精品水果基地”等。目前,生态农业逐渐成为平坝农民增收的支柱。

  格凸河、夜郎洞等许多地方通过生态的恢复和建设,建成了风景区,当地的苗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脱贫致富。全市发展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十五”期间,安顺市直接从事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两万多人,从事间接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六万多人,开展旅游经营活动的农村居民户一万多户、经济收入八亿多元,通过旅游脱贫的人数六万多人。

  山清水秀,脱贫致富人增寿

  10年前,安顺曾经是贵州省经济发展指标排名最后的地区,10来他们坚定不移地持续地走生态建设的发展之路尝到了甜头,恶劣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群众生活水平提升,人均寿命增长,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跃升到全省前四名,一个山川秀美、从贫困走向富裕的美好安顺正在由梦想变成现实。

  生态建设初步显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地球癌症”的喀斯特石漠化正在明显改善,治理石漠化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3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每年提升一个多百分点,从1999年的26%上升至2006年的36%。

  安顺变成了一个“大氧吧”。安顺市城区及各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三年达100%。打邦河、桂家河、三岔河、梭筛水库等6条主流河流水质等均达到优良标准。人均预期寿命由2000年前的67.33岁提高到去年的71岁,比同期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近69岁高出2岁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360元稳定持续增长至去年的1984元,年均增长6.5%。今年预计将达到2200元,增长10%以上。

  初步经受住了自然灾害的考验。今年7月,安顺全市经历了一次24小时连续降雨天气,部分地区降雨量达230毫米以上,是2001年来最大的一次降雨。在2001年的降雨中,曾造成死亡17人,倒塌房屋1181间,造成群众直接财产损失1.6亿多元。同样是大雨水,但今年未出现重大灾害。境内河流虽然大幅度涨水,但基本上是清亮的。

  旅游经济显示巨大的发展潜力。全市风景名胜区域占幅员面积的12%左右,远远高于全国1%和贵州省4.2%的平均水平,省、市级风景名胜区及一、二、三级景点有150多个。安顺市提出了“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把保住青山绿水作为促进旅游业快速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按照“走进安顺、走进自然、走进历史、走进文化”的旅游定位,形成全民发展旅游的良好格局,近几年旅游人次和收入呈现大幅增长势头。2006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739万人次,比2002年的150万人次增长4倍多;旅游收入37亿多元,比2002年的3亿元增长12倍多。今年旅游业继续呈现大幅增长势头。

  安顺市实施“环境立市”开展生态建设能够立起来、走下去,有三点启示:一是市委一班人特别是陈海峰等主要领导思路明确,能够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树立了科学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二是干部群众有信心、有决心,并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改变落后的面貌,他们告诉记者:“富有富的办法,穷有穷的办法。”三是生态建设是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变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板贵乡的花椒是种在石灰岩上的,而正是这种地质种出的花椒品质特别好。

  始终强力坚持走生态建设之路的市委书记陈海峰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让安顺市的干部群众为之振奋。最近,市委常委会在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中,提出“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从生态建设到生态文明,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建设繁荣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新安顺”。

  勤劳而聪明的韩洪应自从带头种植花椒成功并带动附近村民脱贫致富之后,去年开始在石灰岩上种植火龙果和小油桐也取得了成功。今年板贵乡农民种植火龙果达400亩。“现在我一年收入四五万元,准备带着老伴去贵阳和北京旅游,我还没去过贵阳和北京呢。”老韩望着门外的花椒林满意地笑道。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